中國傳統(tǒng)的十二章紋作為袞服、朝服的紋飾。這是儒家的規(guī)制,歷代皇帝的冕服,從舜帝時代就用這十二章紋為飾了,以后歷代都奉承古法,經(jīng)數(shù)千年而不變 (十二章紋即日、月、星、山、龍、華蟲、宗彝、藻、水、粉米、黼、黻。這十二章紋的意義是:日、月、星象征光照大地,山興云雨,龍能靈變,華蟲象征華柵多彩,宗彝表示不忘祖先,藻表不文采,火象征興旺,粉米能夠養(yǎng)人,黼象征權(quán)力,黻表示君臣離合及善惡相背 )。

中文名

官服補子

別名

\"背胸\"、\"胸背\"

象征

皇帝最高權(quán)力

源自

儒家

正文

官服補子

這十二紋章是皇帝最高權(quán)力的象征,除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穿用。官服補子,又稱"背胸"、"胸背"。其十二章紋一般都用彩線繡制,亦稱 "繡補" ,也有織造的。明代補子的尺寸大者達40厘米(清代補子一般在30厘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