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牧丹開。
清袁枚這首詩《苔》,為何在現(xiàn)今會火了起來,這自然是與詩的內容有關,更與當今的社會發(fā)展有關。
說與詩的內容有關,是因為這首詩寫的是苔花,苔花生長之處少見陽光,且花開的很小,這就代表了一種形象,這種形象更似普通的小人物的形象,而普通的人卻更為多數(shù),世間的普通人,雖在整個社會中受惠最少,恰如苔花一樣,受陽光照耀最少,卻仍要綻放出自己美麗的花朵,盡管這花朵并不起眼,然正是這世間普通的花,才是春天最多最繁盛的組成,而那些所謂的名貴之花,其實在世間才是少數(shù),盡管它們最耀眼,卻并不是春天形成的最重要最廣泛的組成。
受陽光照耀最少,卻仍到綻放出自己青春的花朵,這是苔花的形象,也是千千萬萬普通花的形象,它們能代表大多數(shù)的普通人,能代表出普通人的心聲,這是《苔》這首詩能火起來的根本原因。
那么為何以前《苔》這首詩,在以前火不起來,現(xiàn)在卻火起來了呢?這是因為當今網絡發(fā)達的原因,網絡的發(fā)達以及手機的普及,像“頭條”這樣的平臺的建立,有了“頭條”為百姓服務這樣的平臺,使得更多的人能向向更廣泛的世界來表達自己的心聲,而《苔》這首詩表達了大眾的心聲,在網絡發(fā)達的時代,所以火了起來。而以前普通人的心聲要發(fā)音,渠道相對于當今而言是很狹小的。
袁枚不是普通人,曾號稱“北紀南袁”,但他寫的這首《苔》卻表達了普通人的心聲,自然會得到更廣泛的喜歡,借助于網絡發(fā)達的當今,《苔》自會火起來。



關于“苔”,古詩中不是沒有,但袁牧之《苔》卻不同。為什么?
苔:苔蘚,是一種低級植物,多寄生于陰暗潮濕處。
歷史上關于寫“苔”的詩句頗多,但多半在其詩中作陪襯或作烘托點。諸如:“返景入林深,復照青苔上”、“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等等。
真正讓“苔”成為詩中的主角,視其生命為尊貴者惟有袁牧之詩《苔》。在他的筆下,苔、苔花,生命且堅強而耀眼,不因環(huán)境惡劣而執(zhí)著成長、盛開。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白天陽光不到的地方,苔蘚恰恰生長出綠意來。它的花開得如米粒般微小,卻也像牡丹那樣地盛開。

其實袁牧還有另一首“苔”詩,那為什么還說《苔》沉寂了幾百年昵?
袁牧,一生倡導“性靈”,是“性靈派”重要代表人物。正是基于此,他才不受條框限制,大膽發(fā)掘微生命,這才有真正意義上的《苔》。他另一首詠“苔”詩如下示:
各有心情在,隨渠愛暖涼。
青苔問紅葉,何物是斜陽?
形象逼真,有趣味還生動。從這一首詩中再一次換角度寫的來看,袁牧不僅為詩、為文都有“性靈”感,而且還是一位熱衷于低端微生命體的禮贊者和守護神。
至于,此詩《苔》沉寂了幾百年也有實據(jù)可考證:大清自1736年改國號建立到1912年滅亡,共計享國267年,之后的民國,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今天又有145年了。
原因何在?大清朝時期,國力衰竭,外國列強蠻橫欺壓。在那種戰(zhàn)亂時代,本來就生靈涂炭、民不聊生,還有誰去死揣書本。寫者少,相互傳閱者就更少,也談不上什么文藝繁榮。
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及通過改革開放,使得經濟活躍,人們對精神文化迫切需要的今天,才重新拾起《苔》。這充分說明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與社會經濟提升是同步的,只有當人們物質文化充實滿足后,才會渴求精神食糧。

既然,《苔》沉寂了幾百年,但現(xiàn)在重溫又給我們帶來了多少啟示呢?
首先,“苔”花不顯眼,無人問津,也沒有“牡丹”花之國色天香。但是,“苔”的生命力頑強、自立更生,又不畏難環(huán)境,給人一種敢為天下先,別人做不到,我偏要去做好。
其次,“苔”花雖小也怪可憐的,但它不再乎人們對它的偏見,也不因世人不尊重它,而嚇的不敢開放。這說明人類普天下的今天,普通大眾既聘勇氣十足、又執(zhí)著追求生命的寬度。
再之,天下之大,有你及我,無論環(huán)境怎樣,惟自信、自強,生命之花才能如期開放。即便沒有牡丹那么高貴,但也要勇敢地強出頭,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光亮世界!

擴展資料:
袁牧(1716~1797),清代詩人、散文家。乾隆四年進士,歷任溧水、江寧等縣知縣,有政績,四十歲歸退,在江寧小蒼山下筑隨園,自稱隨園主人、隨園老人,別號蒼山居士。

說一句可能招來噴子的話
因為這首詩真的一般!清朝的詩話繞不過袁枚,但清朝的詩歌是可以繞過袁枚的,這在古代是公認!
袁枚詩有許多漂亮的詩作,但他大多數(shù)的詩都很虛,很淺,上不得臺面。因為他有錢,有閑,有名,應酬極多,應酬之詩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每天想見他的人如過江之鯽,從他的《隨園詩話》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少違心之作。
如果你發(fā)現(xiàn)《隨園詩話》里某一首詩很一般,但是袁枚卻大加稱贊,那么不用問,這首詩的作者一定是高官權貴,或者是給了銀子的。只要給錢,袁枚可以為客戶潤色出一篇感天動地的祭文來。而祭文中的主角可能只是一個普通的富家婆。
袁枚有才!
但袁更有智!
由于生活需要,所以,他的智勝于他的才!
這首詩之所以好,僅僅是因為出現(xiàn)在了娛樂節(jié)目里。
清淺,簡單,通俗,一目了然。
但在詩評家眼里,此詩入不得法眼。因為所有的技巧,結構,構思或處理方法,都是古人用過的,沒有任何新意。
與其說是詩,不如說是兒童詩。甚至可以算是古代的童謠。如果嚴格說來,詩話中曾載過不少童子詩,都比這一首強很多的。
之所以沉寂百年,原因就是此詩寫得真的一般!童謠罷!

您好謝邀!“苔”這首詩是清代詩人袁枚的詩作。不久前,經梁俊譜曲,在2018年《經典永流傳”的舞臺播出后,瞬間走進了億萬觀眾的心,一夜爆紅。
這首詩的大意是:春天和煦的陽光照不到的背陰處,生命照樣萌發(fā)新芽,苔蘚仍舊長出綠意來,苔花悄悄地開了。它的花小得像米粒一樣,也并不珍貴,但它依然像高貴的牡丹一樣熱烈開放。這就是青春的力量。
詩人袁枚好詩,在清代也極具詩名。在其所作的《隨緣詩話》,除了這首《苔》,還有一首寫苔的小詩,原文為:“各有心情在,隨渠愛晚涼。青苔問紅葉,何物是斜陽”。這首詩寫出了青苔的生長屬性,也表達出袁枚的生活理念;只要活出自我,何必去理會別人的看法呢?從袁枚的詩中可以觀其性格。他的一首《絕命詞》更能表達出他的秉性。
《苔》這首詩所以能引起了大眾的共鳴,并不是苔的本身,而是從苔花的開放,讓我們看到了一種生命的力量。那是一種生生不息,奮發(fā)向上的力量,是一種不畏艱難,逆風而行的勇氣。
《苔》這首詩為什么會沉寂幾百年呢?其實這種情況非常多見,例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一直沉寂到明朝,杜甫在盛唐時期的詩壇上也沒有什么太高的地位,陶淵明也是如此,默默無聞在當世,西方大畫家梵高生前窮困潦倒,而今他的畫是價值千金。
在文壇上,作家的窮通及作品的顯晦不能排斥偶然性的因素所起的作用,這種作用,有的甚至具有決定性。如今《苔》這首詩一夜爆紅,也是偶然性的機緣巧合,沉寂幾百年的金子終于等來了發(fā)光的時刻。其實,有很多很多的優(yōu)秀詩詞還沒有等到這個機會。
謝謝!祝您生活愉快!










敬邀!《苔》這首詩沉寂了幾百年,沒有被傳頌, 這不是很正常嗎!有什么好奇怪的呢!在我看來,就當今有的人寫的詩詞要比這個《苔》,更有意義的多,那么為什么沒被傳頌,甚至是已被埋沒,一首詩詞是多重性的,給了一個你想象的空間,你看到的是馬,而我看到的是驢,各人的感覺,領悟、遐想不一樣而已,沒有設定的那么邪乎。我想,歷數(shù)這樣的詩詞有的是,都依然還在沉睡,那是沒被人倡導,如果哪一天,有一首詩,正契合了一個什么樣的背景,有人提倡,再給它增添點兒什么什么色彩?照樣火!而今天一下子就火了的《苔》,我看的是平淡無奇,把它分析的如此完美,如此深奧,如此有魅力,如此有價值,我看大可不必,它為什么火?首先得讓我們感謝挖掘它的人,就是領誦的那個老師吧!究其根本原因,是這個老師讓《苔》火起來的,這有什么可大驚小怪的?一首好詩,(注歷代那些有名望的大詩人除外,)大多作品都是讀者給它注入的靈魂,讓它神奇起來的!所以這個《苔》沉寂了幾百年實屬正常。我的回答完畢!謝題主!(出乎意料,我的回答沒有臆想贊美之詞,不合乎常理,!如果有人閱讀,我在這里真誠的給你鞠躬啦?。。?,(圖片來自網絡)

問題:《苔》這首詩為什么會沉寂幾百年呢?
《苔》清,袁枚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下面到改為臨合平仄,學為模仿,似為本色,學改為似意境深,也似牡丹開則300年前就火了。 《苔》
白日不臨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似牡丹開。
........
一、這首詩火不火與“到改為了臨”無關
白日不到處, 是律詩中的大拗體,五連仄。但是第二句沒有救拗,青春恰自來,恰如果是平聲的話,就是格律詩的對句救拗。
題主這首詩改了兩個字,第一句,到,改為了臨。改了以后叫做半拗體,可以不用救拗了。這樣整首詩成為沒有瑕疵的格律詩。
二、這首詩火不火與“學改為似”也無關
學,是一個常用的入聲字,本來就是仄聲,只不過今天的普通話念做平聲,不用說袁枚了,民國讀私塾的人也都知道。
把“也學牡丹開”改為“也似牡丹開”,從格律上說是完全一樣的。
至于意境上,哪個好就見仁見智了。我個人以為學,是擬人化的動詞,更生動一些。
三、這首詩火不火與格律無關
絕句本來就有古絕句與律絕句之分,七言的古絕句非常少,但是五言的古絕句比比皆是。千古流傳的佳作如李白靜夜思,賈島尋隱者不遇,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等等都不是嚴格的格律詩。
所以袁枚的這首小詩火不火與格律當然沒有什么關系。
四、《苔》這首詩為什么會沉寂幾百年呢?
這種情況非常多見,例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一直沉寂到明朝,杜甫在盛唐時的詩壇上也沒有什么太高的地位,陶淵明也是如此,默默無聞于當世。西方的大畫家梵高生前窮困潦倒,而今天一幅畫就價值幾千萬美金。
程千帆先生在研究《春江花月夜害》時,有這樣一句話:
“在文壇上,作家的窮通及作品的顯晦不能排斥偶然性因素所起的作用,這種作用,有的甚至具有決定性”。
袁枚的小詩《苔》一夜爆紅,好多人連《隨園詩話》都不知道,卻不妨礙大家一起吟唱: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結語
一夜爆紅是偶然性的際遇巧合,沉寂的金子終于等來了發(fā)光的時刻,其實有很多很多的優(yōu)秀詩詞還沒有等到這種機會。
金子總會發(fā)光的,只不過,梵高發(fā)光在死后,李白發(fā)光在生前。
@老街味道

《苔》這首詠物言志詩是袁枚的作品,袁枚是清代乾隆年間知名詩人、詩論家。
袁枚主要以詩歌理論著稱,但也不乏為人稱道的優(yōu)秀詩作。
《苔》這首詩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具體內容如下: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可以說袁枚寫這首詩的眼光是很獨到的,別人把視線和思維放在書寫大題材上面時,他卻另辟蹊徑,眼光向下,發(fā)現(xiàn)了一種普通的植物——苔蘚具有的獨特的精神氣質和詩意內涵,并用贊美的熱情和飽含哲理的筆觸,把它創(chuàng)作了出來。
眾所周知,牡丹代表了尊貴;苔和它開出的小花,代表著平凡。即便是太陽照射不到的地方,平凡的苔也有頑強的生命力,也有生存的權力,有追求盛開的自由,也有默默的尊嚴。這些是誰都不能否認和剝奪的。雖然現(xiàn)實中人們忽略了它的存在和精神意義,但苔卻對生存和生活充滿了自信和樂觀。
正是這一點,這首詠物言志詩引起了廣大讀者的共鳴和認可。
至于說《苔》這首詩為什么會沉寂幾百年,這是因為優(yōu)秀作品是需要有眼光的人去發(fā)掘、舉薦的,否則,作品本身它不會跳出來主動展示自己。就像文物考古一樣,在地底埋藏了幾千年,不是專家去發(fā)掘和研究,它們始終會埋在地底,不為世人所知。
所以,我們中華民族流傳下來的優(yōu)秀作品是很多的,它們許多長期沉寂在古籍中,等待著專家去研究和發(fā)掘,以便被世人學習。

《苔菜》
日到白園處;
春在適時來。
苔花如大米,
也像牡丹開。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我倒不認為這首詩沉寂幾百年,而是已延續(xù)了幾百年。別人說它是童瑤,在格律和結構上沒有創(chuàng)新。寫詩貴在魂,貴在表現(xiàn)一種精神。
請看一下于謙的《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你也可以說這首詩在結構和格律上也沒有創(chuàng)新,可是這首詩的詩魂,是不可以替代的。直抒胸臆,簡單明了,激情澎湃。
所以說簡單明了的詩作,往往擁有最深刻的含義。清淺的語言,卻有著最真摯的情感。這種情感,來自血液,來自靈魂,能打落讀者的眼淚。那些華麗的語句往往用來包裝的。而赤裸的靈魂,都是不用包裝的。
袁牧的這首詩,把不卑不亢,昂揚向上的精神,寄寓在弱小的苔米里。這首詩風格清新,語言清淺,非常嘆服!比那些晦澀卻無詩魂的詩,不知要強多少倍!

說實話,并不想打擊您的自信心。按您的意思,把原詩“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改成“白日不臨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似牡丹開”三百年前就會火
....
我就不說那么遠,就說今時今日,火的是原詩還是您改的詩?-----可笑么?再者,您改“學”為“似”,先不說袁此詩本身的水平如何,但您這一手改動無疑是亂改。為何?我們看原詩寫作的是“學”,即喻“苔”本身如米,并無牡丹國色,但自有執(zhí)拗之處,也有“向往青春”的心思,所以才“學”牡丹;您改個“似”不是直接掀了桌子?不管是做“勝過”、“好像”、“似乎”都不符合原旨意,所以么,您所謂的早火三百年也到是可能------只不過會被當成反面教材。
回到主題,什么叫“沉寂幾百年”?袁枚在清朝時候就與紀曉嵐齊名,時稱“南袁北紀”;并與與趙翼、蔣士銓同為江右------就這種巨星級別的朋友,但有詩文便是爭相傳唱,奔走相告....您告訴我他的詩“沉寂”?
但凡涉獵詩詞的朋友,手頭上肯定少不得一本《隨園詩話》;而作為清代嘉慶文壇的大頭,歷代點校袁枚著作的著名學者都不在少數(shù),如清詩研究專家嚴迪昌、毗陵七子之一的洪亮吉等等。
現(xiàn)在很多奇怪的觀念就是:我不知道的=不出名;我不懂=不好,但大家想過“隔行如隔山”沒有?正常朋友接觸詩詞的路徑不過就是半吊子的語文老師、歷代語文課本而已------認知面只如此,應該更要想到自己是“狹隘”,而不是覺得自己認得個李白杜甫蘇軾就是全部了。
誠如此詩,誠如袁枚,如今才被世人所知不是因為“沉寂到如今”,而是恰逢其會的被更多的“外行人”所知罷了。
以上,感謝閱讀,歡迎關注。

此詩,意思尚可,但水平其實一般,屬于淺淺淡淡,嫩嫩可愛,溫柔細膩的那種。要不是因為現(xiàn)在娛樂節(jié)目,被人寫成歌唱出來,然后又做了一番炒作,其實處在群星璀璨,日月爭輝的詩歌王國里,這個還真是普通到不起眼的存在。
袁枚這個人,有才是有才,《隨園詩話》也算是一部不錯的著作。但他的詩作和評論,在清代絕不算頂尖,也絕少可以真正流傳于世的精品。算來應該是有一流的名聲,下一流的水平。
《苔》
白日不臨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似牡丹開。
《苔》這首詩寫一種微小的生物青苔,前面描寫生存環(huán)境,后面寫它普通平凡,然后寫一種不為人所知和欣賞,但也要倔強的暫放自己生命魅力的精神
和“我是一只小小小鳥,怎么飛也不高,尋尋覓覓尋尋,怎么尋不到溫暖的懷抱”,以及“沒有花香沒有樹高 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 從不寂寞從不煩惱 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 春風呀春風你把我吹綠 陽光呀陽光你把我照耀 河流呀山川你育哺了”,意思和意境上其實差不多。
但是,詩歌講意境,講雋永,講無窮的回味和不可言說的美妙,而這首詩的意思過于直白和簡單,當然此處算是其優(yōu)點,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影響了它成為真正的經典。
要做對比,或許可以用林逋的《山園小梅·其一》來做對比,高下立現(xiàn),大家不妨欣賞一下。
山園小梅·其一
作者:林逋 (宋)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

其實,并不是這首詩它沉寂幾百年,而是從來沒人提起過。要知道無論什么樣的詩,只要沒人去提它,沒人去離它,它在好也會沉默。
但更主要的還是這首詩它不過寫的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苔",要知苔它不是名花貴枝,又長在不顯眼的陰濕處。如果沒人去仔細觀察和去認認真真的認識它,也真不知道,它也是一種花。再說它長的那么小,又不在陽光下生長,不是沒事的人,閑著的人,對一些事物特別認識的人,誰有會發(fā)現(xiàn)它,知道它,了解它,認識它呢?還有它有長的那樣。
另外在一些人看來,它長的那么的渺小,微不足道,也默默無聞和卑賤,也不美麗嬌嬈,也土里土氣,也不在陽光下生長,它有什么資格向人們展示它呢?難道為的讓人知道它的丑。
所以我認為并不是它沉默幾百年,而是它沒遇到閑者無聊的人和對一些事物特別認真的人來提起它。

《苔》這首詩細細品來,有一種十分強烈的抗爭意志和自強不息的精神。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在陽光照不到的地方,被人遺忘的或者說是忽視的苔蘚,畢竟也是有生命的植物。有生命就會有青春,只待春天到來,青春的花朵就會綻放。盡管花很小,如同米粒一般細小。難道細小就不是花了嗎?
“也學牡丹開”。這句好像是在自嘲,但也可以理解為驕傲和自豪。苔花由于太小,所以也談不上美麗,確切的說是很容易忽視它的美麗。自然是沒辦法和國色天香的牡丹相提并論。但是那又有什么關系呢?牡丹再怎么美麗,生命的本質和小小的苔花是一樣的。也是要經過含苞待放到盛開怒放,然后凋零枯萎。生命的意義是沒有區(qū)別的。
有沒有人欣賞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辜負春光,盡情怒放!我想之所以這首詩現(xiàn)在開始火起來,原因之一應該就是這首詩的精神感召了當代年輕人吧。
當下這個時代既是美好的也是充滿挑戰(zhàn)的,年輕人的壓力很大。因為人才太多,競爭是激烈的。只有像苔花一樣,積極地面對現(xiàn)實熱愛生活,不負青春不負韶華。努力綻放出屬于自己的花朵來,不管有多小它都是最美麗的青春見證。

詩詞就好比世間的花朵,有人喜歡玫瑰,有人喜歡牡丹,也有人喜歡無花無色的小草。正所謂青菜蘿卜各有所愛。人的志趣思想,經歷感受不同,對詩詞的欣賞也就不同。知音知音,知者為音,一首詩再好,觸動不了靈魂,引發(fā)不出共鳴,也只能是輕貓淡寫地贊嘆,有理有據(jù)地評析,卻不會百讀不厭地玩味體會。如同伯牙離開了鐘子期,再好的琴音也覺得毫無意義。所以《苔》的沉寂,只能說它一直沒有遇到知音。很多的詩詞,很多的歷代名家,水平誰高誰低,內容誰好誰壞,很難評說,只能是自己喜歡哪種類型,那種風格,哪首詩更像自己。哪些詞更能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
另外我覺得學不能改似,學和似表達意義不同,學更能體現(xiàn)苔的積極主動,不問結果的品性。即使明知學也不會像牡丹那樣艷麗。

不論是文學水平還是藝術水平都很一般,算不上沉寂吧,只是由于水平所限流傳不廣,不家喻戶曉罷了。

明清的詩詞主要是沒有人系統(tǒng)的總結和傳播,這首《苔》知名度還是挺高的。
詩詞也是需要人追捧的,追捧的人多了,才能傳播開。
《苔》淺顯易懂,平易近人,卻哲理深刻,尤其是寫出了小人物的理想,引起底層人物的共鳴。
至于寫出此詩的隨園老人,可不簡單,比我們小人物厲害多了,當官當?shù)剿氖畾q,頗有官名。經商也是一把好手,賺的銀子蓋隨園,四處游歷,衣食不愁,又收了很多女弟子,活到了82歲,真是神仙一樣的人物。
或許就是因為把自己當成苔,像苔里那些寫的‘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深刻領悟了這一點,才能如此逍遙吧。

絕不能改學字,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就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類似的有一張漫畫,貓咪照鏡子,里面卻是一頭獅子,貓小志氣高??!
記得劉心武老師的揭秘紅樓夢里面的【說在前頭】里面有引用這首詩里面的兩句:我在講座里還引用了袁枚的兩句詩:“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我常用這兩句詩鼓勵自己。我因為種種原因,并沒有能夠進入名牌大學,沒有能受到正規(guī)的學術訓練,先天不足,弱點自知,但是我從青春挫折期就勉勵自己,要自學成才,要自強不息。我為自己高興,因為經過多年的努力,我成為了一個作家,除了能發(fā)表小說、隨筆,我還能寫建筑評論,能涉足足球文化,并且,經過十多年努力,還在《紅樓夢》研究中創(chuàng)建了秦學分支。我只是一朵苔花,但是,我也努力地像牡丹那樣開放。我們的生命都是花朵,我鼓勵自己,也把這樣的信念告訴年輕人,特別是有這樣那樣明顯弱點和缺點的年輕人,希望他們要清醒地知道,相對于永恒的宇宙,我們確實非常渺小,應該有謙卑之心;但是跟別的任何生命相比,我們的尊嚴,我們的價值,我們的可能一性一,是一樣的;就算人家確實是牡丹玫瑰,自己只是小小的,角落里的一朵苔花,也應該燦爛地綻放,把自己漲圓,并且自豪地仰望蒼天,說:“我也能!”
這是劉心武先生自謙的表現(xiàn),但是由此可見,袁枚的這首詩并非名不見經傳,袁枚的另一首詩在我們的課本上出現(xiàn)過: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詩名【所見】,意境深遠!美不勝收!仿佛躺在一棵巨大的樹下,夏日綠草茵茵!帶著耳機聽著那首深情密碼!
不要驚訝為何他才火起來,袁枚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帥哥,并且還是個吃貨,而且他和紅樓也確實有淵源,袁枚是個重視生活情趣的人,他愛金陵靈秀之氣,在他任江寧縣令時,在江寧小倉山下以三百金購得隨園。隨園舊為織造園,為曹雪芹筆下的大觀園,當時“園傾且頹,……百卉蕪謝,春風不能花?!被膹U已久,袁枚購買之后,加以整治,也就是說用自己的想法去裝修裝修,他并不大肆重金造景,而是順勢而為,盡量讓圓子保持原有的狀態(tài),此稱為“隨園”在《雜興詩》描寫隨園景致:“造屋不嫌小,開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游魚長一尺,白日跳清波;知我愛荷花,未敢張網羅?!比绱嗽娗楫嬕?,令人想往,也難怪袁枚怡然自得,放情聲色,不復作出仕之念。日日在園里吟詩喝酒,吃盡所有美食,其中最喜醉魚,一種用酒腌制出來下酒的小白魚,每次桌上必不可少,隨園四面無墻,每逢佳日,游人如織,袁枚便任其往來,不加管制,更在門聯(lián)上寫道:“放鶴去尋山鳥客,任人來看四時花?!痹谖业男哪恐?,袁枚即是個大詩人,又是一個大吃貨,還是個懂生活的人。

喜歡的人不多吧?有陽光的地方,就看不見星星了。

太陽照不到,陰雨穿綠袍。四季不改色,不屈更不撓。

苔是歲月的沉淀,可是臺灣現(xiàn)在簡稱灣不叫臺。

這首詩,強調個性解放,在文人士大夫眼里,弘揚這樣的作品,容易造成不安定因素,威脅自己的地位,即封建政權。誰說,好的作品就一定被認可了?我小時候語文課本里,選的全是左翼作家的文章

巜苔》是古代版的“雞湯”:苔花牡丹傻傻認不清自己,一心癡想做別人,其實:狗尾巴草和參天大樹各有各的活法;苔花沒必要學什么牡丹,牡丹也成不了苔花,各安其所心才能穩(wěn)穩(wěn)安放。

沉寂與否,只是相對而言。詩歌的流行,與當今和過往的社會經濟文化有很大的關系;在某種意義上,某首詩歌的熱度反映了一定社會階層的心態(tài)興趣和價值所在。苔,人們對這首詩歌的喜愛關注也罷,正好折射出了,當今社會,小人物對自身價值的覺悟。在某種意義上,則恰恰反映了當今社會的浮躁,人們在社會潮流中的迷茫,迫不得已對名利金錢的追求!
苔就是苔,學啥牡丹;做苔挺好!我就是我,不一樣的。

苔花米小,不嬌情,不顯目,不張揚,淡淡芳香。

所謂沉寂幾百年跟社會環(huán)境有關系吧。
過去沒有網絡,信息傳遞依靠報紙、廣播,甚至是口口相傳,傳播方式看起來多,但卻受到大家受教育程度和經濟條件的限制,留存下來的就只剩下萬人矚目轟轟烈烈的英雄式的大人物了。
而現(xiàn)在是網絡時代,每人手里都有一部智能手機,手機里面有各種操作相對簡單容易上手的軟件,可以將自己生活中的各種事跡記錄下來,哪怕只是為了記錄自己的心情,卑微地展現(xiàn)自己,甚至自娛自樂,發(fā)到網上也可能會被相同或相似經歷的人發(fā)現(xiàn),引起共情,加上大數(shù)據(jù)的推廣,那增長的速度和廣度是不可估量的。
苔
[ 清·袁枚 ]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這首詩實際說的是,即使如米一樣小的苔花也有它自己的生長周期和生命周期,即使生存在在陽光照射不到的地方,即使環(huán)境陰暗潮濕,即使沒有人欣賞,它依然能獨自絢爛獨自輝煌。
所以,就出現(xiàn)了承德播音大叔,東北張同學。[贊][贊][贊]

《苔》:
苔花如米小,
也學牡丹開。
這首詩寫出弱小者的堅強,位卑不忘努力奮斗活出精彩的勇氣和自信!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就詩題看,是一首詠物詩。歌詠的不是皓月清風,夕陽芬草,而是一種極不易被發(fā)現(xiàn),又極易被忽略的低等植物苔。
苔,生于背陰濕處,默默地存活,無聲地發(fā)展,在寂寞冷落中完成生命的歷程。然而它也有生命的飛躍。盛夏之際,百花喧鬧凋零之后,它頑出微細如米的花蕾。仍沒有香的飄散,也沒有光的閃粗。近代植物學家曾確認苔的水土保持功能,但古往今來卻很少有人贊賞它頑強的生命。
劉孝威《怨詩》中有“丹庭斜草徑,素壁點苔錢”句。作者偶然一瞥,發(fā)現(xiàn)了苔的存在,它點綴在暗淡的墻壁問。這里的苔,并非詩的主體,主體是寫金屋貴人秋扇見捐之后的傷痛。劉禹錫筆下也出現(xiàn)過苔“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開盡菜花開?!边@里的苔,是用以襯托玄都觀之荒涼的。又“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這里的苔,是用以渲染陋室之清寂的。至于晏殊“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鵬一兩聲”中的苔狀浮游物,則與燕子、梨花、黃鵬一道,作為時序風物的標識而入詞的,等等。在袁枚之前,“苔”雖早已進入詩人們視野,卻不曾成為詩人們注目的焦點。
袁枚這首詩獨出蹊徑。不僅全神貫注地寫苔,而且把淡泊寧靜、頌強質拙的人格融入這小小生命。
“自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u>起筆以少總多,辭約旨達,明白點出苔的生存空間、環(huán)境特征及其蟄居一隅奮志孤進的品地。常言道,萬物生長靠太陽,這固然是實情。但在“萬物”之外,卻還有這樣一些生命,它們無緣享有太陽的厚愛也同樣頑強地生存與發(fā)展。
苔,就包容在這低賤而可尊敬的生命圈中。它地處陰濕,備受冷落,可依然卓立不群,有其獨特個性、色彩、青春和存在價值。這躍動的小小生命,不因白日不到而些許萎縮,相反,愈是環(huán)境惡劣,遭際險釁,就愈益勵節(jié)亢高,顯現(xiàn)出一派旺盛生機。起筆兩句正是對這弱小堅毅生命的極力推重。
“苔花似米小,也學牡丹開”。這兩句承上,借助大幅度聯(lián)想,對苔的“青春”作形象發(fā)揮和補充,結實,峭拔,有千鈞之力。詩人認為,苔花雖微小如米,無馥郁的芬香,無絢爛的色調,但作為躍動的生命,它與得天獨厚的花王一樣,從容自若,沉穩(wěn)持重,競放于大自然中。盡管牡丹花色,艷冠群芬,苔的價值,鮮為人知,但由于苔的不自憐,不自棄,依其天性認真履行大地斌予的使命,執(zhí)著地證明自己的存在,從而,,在自重、盡心盡意的天平上,苔與牡丹,絕無貴賤優(yōu)劣之分。
作為小小詠物詩,《苔》的藝術個性頗可嘆賞。其一是物的人格化到了無痕跡。劉熙載評價蘇軾《水龍吟》時曾引其起句“似花還似飛花”,認為“此句可作全詞評語,蓋不即不離也?!?/h3>
一般說來,詠物詩皆托物喻志,化景物為情思,象黑格爾所說“人把他的環(huán)境人化了”。在塑造自然形象時,詩人不知不覺把自己的感受、情緒、人格融入其中?!短Α氛沁@樣。從這小小詠物詩中,可以休會到詩人欲有補于世而不能之后,蟄居江南,以詩文自見的純古淡泊心境和不甘寂寞的隱隱苦衷。
其二是理趣橫生,意蘊明徹而深邃。簡約疏朗中具有濃重哲理意味,孕含著客觀與主觀、劣勢與優(yōu)勢、表象與本質、渺小與偉大等永恒命題。詩人說“詩有極平淡,而意味深長?!?/p>
《隨園詩話》卷八“余嘗謂作詩之道難于作史,何也?作史之長,才、學、識而已。詩則三者宜兼而尤貴以清韻將之,所謂弦外之音、味外之味也。情深而韻長?!薄跺X竹初詩序》以此論《苔》,當之不愧?!跋﹃柗疾輰こN?,解用都為絕妙詞?!保ㄔ丁肚才d》)《苔》的絕妙處遠在夕陽芳草之外。

格調不高,詩意陰冷,有些恐怖。貴在簡單明了,便于今人誦讀。

苔癬生活在無人罕跡之處,也就如詩中白日不到處。
無人罕跡之處,都沒什么人去的地方,誰還會注意地上的苔蘚,如米小的苔花?
不默默無聞才怪。
一不小心,誤入深處,也許苔濕地滑,反而陡添厭惡,更談不上喜歡了。
每樣東西,尤其植物,有實用的價值才會被人注意,才會不被人遺忘。
我記得苔癬可是小時候的事了。
早過中央電視臺郎讀《苔》這首小詩。
我之前甚至不知還有這樣一首寫苔的質樸無華的小詩。
小時候,記得村里每到元宵節(jié)后,村人都會成群結隊,挑籮背簍去深山老林中尋苔找苔,大老遠不辭辛苦挑回來。
每個人籮滿筐滿都喜笑顏開。
我很奇怪,問大人為什么跑那遠,弄這些濕濕重重墨墨的苔蘚,這么辛苦為了什么?
大人們告訴我說因為要弄秧苗,要先發(fā)芽,發(fā)芽的谷粒放入水田中,天氣太冷,會影響谷粒正常發(fā)芽,甚至可能會冷凍死發(fā)芽谷粒,而苔蘚,又厚又重且又透氣,是發(fā)芽谷粒最好的棉被,有了苔蘚的保護,谷粒才會正常發(fā)芽并長出好苗。
原來如此!
如今村后那片廢棄的老屋基地那長滿了厚厚的苔蘚,卻依然沒人注意到。
曾經為了尋找苔蘚,爬山涉水,翻田越嶺,如今自家門口也有了。
人跡罕少的地方才會有苔蘚。
這種對比是不是太強烈了。
白日不到處,苔花如米小。曾經深山尋,如今村邊現(xiàn)。

中國人已經很久沒有體驗這種閑情逸致的生活了在這么漫長的為生存而斗爭、發(fā)展過程中那有閑情去體驗小米花的意趣之美!相信當我們真正強大到無人敢忽略的一天,我們將不在為生存而生活!我們將會為了生活而生活為美而生活小米花之美與牡丹之美在審美意義上是一樣的!作者體現(xiàn)出來的自然之美無處不在體現(xiàn)的是自然的力量、包容、和諧之美!別具匠心體驗到是別人沒體驗到的美!極具審美體驗

苔也就二百多年歷史,哪里有沉寂一說,估計沉淀還差不多,不過說實話,黃景仁被稱為清代第一詩人,名聲蓋過了許多清代詩人,但是覺得他的名氣反而不如袁枚,趙翼,龔自珍??!

有一首歌:《小草
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p>
袁枚的詩屬性靈派,言淺意深。這首《小草》,看似隨手拈來,實則越讀越有味。詩中唱出了底層百姓,不自卑自賤,樂觀向上的心聲,必然引起他們強烈的共鳴。這就是同類詩歌長期留傳的原因。

第一,我們怎樣去判定什么叫沉寂
第二,當你這么問的時候是覺得這首詩很好,不該沉寂,我覺得挺好的這首詩,但其實沒有到很多網站吹得那么離譜,我覺得今天會有一個現(xiàn)象,當某個東西火的時候,會以太多輿論、莫名其妙的理由來捧它,一下子飛的很高。
- 下一篇:是什么原因引起了”一口黃牙“,怎么美白牙齒呢?
- 上一篇:為什么過去的人飯量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