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國被山東諸國鄙視主要是因為一下幾點:
1.秦國受封和山東諸國不一樣,山東諸國要么是追隨武王伐紂建功立業(yè)所封的國家,要么是周王朝的宗親受封的國家,他們在當時的地位都比較高屬于貴族階級。而秦國祖先剛開始是養(yǎng)馬的可以說是奴隸,不過因為養(yǎng)馬養(yǎng)的好獲封的土地,注意剛開始還不是封國,只是有土地。后來在平王東遷時秦人護送周平王有功才被封為伯爵這時候才勉強算得上諸侯國。因為家族祖先一個是奴隸一個是貴族所以山東諸國都鄙視秦國。
2.秦國的爵位低,秦國只是一個伯爵,而山東諸國大部分都是侯爵,還有少部分是公爵(宋國、晉國等),在那個講究上下尊卑的時代,爵位高的自然而然的鄙視爵位低的國家。
3.秦國封地在西垂,長期與戎狄為伍,自然而然沾染了戎狄的習俗,而這些習俗不背山東諸國所認同,山東諸國都認為秦國與戎狄無異,所以山東諸國都鄙視秦國。
4.秦國偏僻,與山東諸國交流比較少,所以文化差異大,而山東諸國對秦國知之甚少,所以山東諸國鄙視秦國。
5.秦國窮,落后,秦國的經濟不如山東諸國。眾所周知現在國家或者人窮都會被別人瞧不起,何況是古代講究階層區(qū)別那更會瞧不起秦國。所以因為窮山東諸國也會鄙視秦國。





“襄公立國”,還是個空殼。秦國立國很晚,并非周武王分封時就是諸侯國!

武王姬發(fā)伐紂,建立周王朝,分封諸侯是按這幾條分封的:
- 同姓兄弟,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伯邑考早喪,余者封叔鮮于管,封叔度于蔡(二人相殷紂兒子武庚祿父,治殷遺民),封叔旦于魯而相周,為周公,封叔振鐸于曹,封叔武于成,封叔處于霍。康叔,冉季載年少,未封,后三監(jiān)之亂后,封康叔于衛(wèi),封季載于冉。另外還封吳太伯、仲雍之后(太伯、仲雍就是武王姬發(fā)的祖父季歷的哥哥,為了讓太王立季歷,二人文身斷發(fā)奔荊蠻,太伯自號勾吳,太伯無子,死后弟仲雍立),武王分封時,吳國已是周章立,武王封之,另封周章弟弟虞仲于周之北,是為虞仲,列為諸侯。
- 開囯功臣,最大的功臣當然是姜子牙,封于齊。
- 先賢后裔,比如:帝舜之后封之于陳,帝禹之后封之于杞,武庚作亂后,紂王庶兄封于宋。
- 已經存在的方囯或族群,武王分封時,只需認證即可。

這幾條秦都夠不上!秦當時就是東夷一支,武王滅紂后,這一支遷到西部。
至周孝王時,秦非子為孝王養(yǎng)馬有功,周孝王封秦非子于秦(隴西),秦非子始為卿大夫,秦非子就是后世所稱的秦莊公,此后秦才從一般的部群進到卿大夫階層,秦也從此時才有政治地位。


此后的秦又沉寂很多年,至周幽王時,秦傳至秦襄公。幽王寵褒姒,烽火戲諸侯,幽王戰(zhàn)死驪山腳下。當時的諸侯都不來勤王,而秦襄公審時度勢,積極勤王,親率大軍護周平王東遷洛邑,建立東周。
秦襄公抓住了歷史的機遇,周平王建立東周后,因秦襄公勤王有功,封為諸侯,秦始立于諸侯,這就是“襄公立國”,封地在陜西甘肅一帶。
但是,這一帶當時是西戎占領,周平王講,這些領地都封給秦,但是你得自己去打,打下來才是你的。
秦襄公征戰(zhàn)多年,至死也沒得到這些土地,其后秦又歷七代君主一百七十年,至秦穆公時,才拿下這片土地,這就是“襄公有其名,穆公得其實”。


秦至此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諸侯國!
題目中所說的亂臣賊子上位的諸侯國,大概是說“田氏代齊”,其實田氏代齊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陳仲完如齊,以陳字為田氏。從陳仲完到田和立為齊侯,也歷經十代,恐怕齊國人早已習慣了田氏一族,“田氏代齊”恐怕連齊國人也沒人認為是亂臣賊子作亂吧!
齊國一直是一個強大富庶的諸侯國,而秦國在戰(zhàn)國初期還是貧窮落后的,至秦孝公時,商鞅變法,秦國才開始慢慢富強,公元前325年,秦惠王稱王,之后秦滅蜀,秦成為真正的強國。


發(fā)表一下個人看法,歡迎大家討論。
問題的由來
這個問題的提出,可能是根據《史記》的《秦本紀》計述秦孝公變法時期有這樣兩句話:
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
首先,我們看看,這是描寫的誰的體會呢,是秦孝公,秦孝公是秦獻公的繼承人,秦獻公曾經在魏國避難。此前,魏國曾經趁秦國內部不穩(wěn)定奪取了黃河以西的一些地盤。當時的魏、趙、韓、齊都是大夫升級為新諸侯,內心都有十分強烈的發(fā)展需求,都很餓。秦師隰作為敵國逃亡繼承人,在魏國受到的冷暖是可以想象的,尤其是魏國已經處于從巔峰下落的時節(jié),很多庸人上位。
秦國由來及殉葬制度的影響
秦人本是商朝的臺柱子,周滅商后,其中一支流落到農牧交界地區(qū),作為周的附庸,一切遵從周的規(guī)矩。所幸,秦人很有韌性一直保持種族存在,將近300年,摸爬滾打,練就一身橫練功夫。
早晚熬到周幽王因離婚事件拆了自己的臺柱子,西周樓塌了。俗話說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周王室還沒有那么容易退出歷史舞臺,秦襄公果斷幫東方諸侯擁立新的周王室繼承人。新周王做個順水人情,跟秦人說野人搶占的那片地盤你要能收回來就是你的了!秦國從此有了諸侯的資格,經過襄公、文公兩代人的努力,秦人把野人占的周人地盤都搶過來,岐山以東的地盤送給周王室,岐山以西的地盤和當地遺留的周人歸秦國所有。也就是說,從秦文公開始,秦國地盤上已經是秦人和周人混居了。
秦人也跟東方諸侯一樣經過春秋的動蕩,秦國地盤擴大的同時,也有一些歷史的逆流:秦君恢復了殉葬制度。這一逆流,讓秦穆公的功業(yè)如流星劃過天空,沒有產生持續(xù)挑戰(zhàn)中原的力量。秦國見東出無望,把重點放在西方,被晉國封印在黃河以西,三百多年。
然而,殉葬制度限制了秦國擴張同時也給秦國帶來與東方諸侯不同的情況:沒有形成楚國那樣挑戰(zhàn)君權的公室家族,也沒有形成晉、齊一樣的專權卿大夫。
秦國的殉葬制度讓秦國成為異類,遠離的普世主義的大營。然而,隨著春秋時期晉楚爭霸日趨激烈,秦國逐漸向楚國靠攏。由秦穆公及以前的秦晉通婚,轉向秦楚通婚。
文化、國家戰(zhàn)略、地緣政治,三方面看,秦國與東方諸侯距離在拉遠。
戰(zhàn)國初期秦國地位
春秋后期,楚國繼承人斗爭非常激烈,貴族內部斗爭也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吳國一記重拳KO了楚國,楚國人求助婚姻之好--秦國幫忙復國。晉國也經歷三分的痛苦。秦國則西擊義渠,南取蜀國南鄭。可惜好景不長,秦國也陷入繼承人陷阱。魏國為了將秦國崛起的萌芽掐滅,派戰(zhàn)國第一狠人吳起攻取河西之地。流亡在魏國的師隰感受到了魏國變法時期的生機,歸國繼位史稱秦獻公,開始逐步改革秦國制度,其中一條就是:廢除殉葬制度。還有一條就是把首都從西部前往東部前線一帶。秦獻公開始的改革在兒子手上發(fā)揚光大--秦獻公啟用商鞅變法。
秦獻公時期,表明積極與東方交流之后,秦國與東周王室往來密切。秦國戰(zhàn)勝于石門,
天子賀以黼黻
所以,說東方歧視秦國,有秦孝公為了改革做宣傳的成分,只能算借題發(fā)揮,不能算無中生有。但是,無論向東還是向西,都是秦國人的策略選擇,不是因為別人的看法。

秦國是怎么發(fā)跡的?是因為西周滅亡后幫助周平王東遷洛邑才得到了正式的名號。在此以前秦國只是一個偏安一隅的小國(甚至不能稱為國)
武王伐紂以后分封了70多個諸侯,其中有50多個是姬姓諸侯;剩下的諸侯大部分也是是擁立周朝有功的大臣。
秦國崛起的晚,起點低。在封爵位之前只是一個和少數民族無異的邊陲小國,作為正統(tǒng)出生的山東六國又怎么會看得起秦國呢

仔細分析秦國會被山東六國瞧不起的原因無非兩點。
一,秦國的地理位置與發(fā)跡史決定了其政治地位不高。
秦國祖先需要追溯到武王伐紂時期,本來是紂王的重臣所以家族從此沒落。
后來出現了一位尚于養(yǎng)馬的祖先,于是被賜封地。從此他們以地為姓(贏成為他們的姓)。
他們的封地地處西北,接壤北方少數民族。漸漸的與中原接觸變少與少數民族的逐漸融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而這種文化又與中原各國有很大差異。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秦國是不被山東六國所接受的,這些正統(tǒng)的諸侯們認為自己是姬姓或周王朝的功臣,所以他們瞧不起秦朝是有歷史原因的。

二,山東六國瞧不起秦國只是表面,實上害怕。
戰(zhàn)國時期山東六國基本自己被亂臣賊子所取代,真正的還是周王朝最初分封諸侯后裔只有剩下燕國了。
這些亂臣賊子憑什么瞧不起強大的秦國呢?
因為秦國強大了,強大到要吞并其它國家。所以山東六國需要一個理由,一個能夠讓他們站在輿論制高點的理由。
秦國的發(fā)跡史無疑是最好的理由,他們害怕秦國所以詆毀秦國;他們瞧不起秦國是政治目的是無奈之舉。

歷史總是存在驚人的相似,山東六國詆毀秦國翻出秦國的發(fā)跡史大做文章。最終依然逃不過被秦國滅亡的結果。
而后來的漢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也是一味的摸黑秦朝來抬高自己,只是王朝的命運也總是相似的(被取代)。
所以我們不需要太在乎別人的看法,也不要太相信別人所說的話;因為只有做好自己才是王道。別人的詆毀或因為害怕或因為嫉妒,對于即將發(fā)生的事實不會有任何影響。

你好,非常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秦國雖然是正經的按功分封的諸侯,但因為受封時間晚、封地屬性低劣以及自身文化落后等原因,被其他諸侯國所鄙視。
一、起點低
從秦的發(fā)源地來看,處于當時的犬戎和驪戎等游牧民族雜居蕩然區(qū)域,因此秦本身也帶有一部分游牧民族的習性和特點。
秦受封是在周孝王的時候,況且還不是被封為諸侯,只是被授予了爵位。而其他侯國如楚,在西周初年就受封了。
秦君正式被封為諸侯,是在周平王時,大概在公元前770年。因周幽王寵幸褒姒烽火戲諸侯,最后遭到犬戎和申侯的攻擊,周幽王被殺。秦襄公出后護天子,因功被封為諸侯。
當時的周平王為了躲避犬戎的禍難,將都城遷到了洛陽,而周朝舊都則被西戎犬戎所占據。因此,周平王對秦襄公許以承諾,如果能將失地收回來,那么就將那些地方封給他。
實際上,這塊受封之地已經不屬于西周,周平王只不過是做了個順水人情。至于后來秦君真的將西周失地打了下來,完全憑的是自己的實力。因此,可以分兩層意思來理解這個所謂的封地:一是西周根本沒有實實在在地封給秦君領地;二是秦君的領地完全是靠自己打下來的,本質上根本不是西周天子封賞的。
因此,從受封時間以及領地的性質來看,秦君成為諸侯雖然名正言順、正大光明,但在別的諸侯國君看來,完全不屑一顧。這便是秦國遭到其他諸侯國鄙視的原因之一。
二、文化落后
前文提到,秦國的發(fā)源地緊鄰犬戎、驪戎等游牧民族,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秦國本質上無論生活習性還是文化水平都與西戎等部落相當。
單單從文化節(jié)方面而論,自然無法與靠近中原文明發(fā)源地的其他諸侯國相匹敵。雖然秦君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并且也一直致力于改變現狀而不斷向中原諸侯靠攏和學習,但自認為正統(tǒng)的其他諸侯卻難免自視清高,從骨子里看不起秦國的野蠻與低谷。
三、朝政混亂
從公元前765年文公繼位之后開始,一直到公元前425年以后,因貴族專政擅權、國君大權旁落,秦國總是在繼承人方面出問題,王室成員相互傾軋的事情屢見不鮮、層出不窮,舉國上下混亂不堪。
這一時期可以看作是秦國由部落文化轉化為諸侯文明的過渡期。因為地位角色的轉變、朝政及體制的不適應而導致的內亂,在其他諸侯眼里,秦國無異于鄉(xiāng)巴佬進城,因此被從諸侯國所鄙視。
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變、部落文化向諸侯文明的過渡,在秦國的發(fā)展歷程中表現得非常明顯。秦國如同一名剛入學的小學生,其行為及表現在眾諸侯國的眼里變得稚嫩可笑。
因此,受封時間晚、封地屬性低劣、自身文化落后、朝政混亂等便招來了其他諸侯的鄙視。
不過值得肯定的是,正因為秦國遭遇了最初的迷茫與鄙視,才下定決心洗心革面、奮發(fā)圖強。秦孝公時頒發(fā)的求賢令便明確地說:“諸侯卑秦,丑莫大焉?!庇纱耍庞辛撕髞淼淖兎?,秦國才一步步強大起來,最終吞并了六國一統(tǒng)天下。

秦國是按功分封的諸侯,不過這個功有點奇怪,也有點太晚了。
秦非子因善于養(yǎng)馬,得到周孝王的賞識,獲封秦地(甘肅天水),成為秦國始封君,號稱秦嬴。不過,非子只是封地不足五十里的“附庸”,既不是諸侯,也算不上卿和大夫,連后來韓趙魏三家的家主的政治地位都比不上。等到西周末年的秦襄公時,才正式列為諸侯。
原來,在周朝為逃避犬戎禍難,都城東遷洛邑時,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周平王封秦襄公為諸侯,賜給他岐山以西的土地,說:“犬戎兇惡無道,掠奪我們岐、豐的土地,只要秦國能攻打并趕走西戎,就可以占有那些土地?!?/p>
周平王與秦襄公盟誓,封給他爵位。秦襄公這時才開始建立諸侯國,享有與齊、晉、鄭等國一樣的地位,得與山東各諸侯國互通使節(jié),彼此訪問。這是秦國立國之始。
因此,與關東諸侯國源遠流長的立國史相比,秦國的國家歷史太短了。從西周初年非子封君到西周末年秦襄公建宗廟,這段時間,秦國都是一個不入流的邊陲封君,是沒有資格參與國際事物的。
與關東諸國要么是周王室宗親,要么立有戰(zhàn)功等事相比,秦國封君所立功勞是為養(yǎng)馬,這與貴族風流完全不相及。秦國在關東諸侯的眼中,就像是一個不懂得貴族禮儀的暴發(fā)戶。
諸侯國的猜想很快就被證實了,因為秦國獲封伯爵后,按理也夠資格參加會盟了。在春秋時期,會盟是最為重要的國際外事活動。秦國常年不參加會盟,自絕于國際社會之外,那就由不得諸侯國看不起他了。
在《史記·秦本紀》中,司馬遷說: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
秦國為什么“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因為秦國東方有一個強鄰:晉國,晉國作為霸主把秦國壓的死死的,隔絕于中國之外。秦國表示很無奈,我也想去,可是去不了??!
隨后,在秦孝公的招賢令里面,借著秦孝公的想法,還出現了另外一個原因: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丑莫大焉。
秦國四世之亂,長達百年,內亂導致秦國國力衰弱,陰晉之戰(zhàn)更是讓這種虛弱達到了頂峰。秦國50萬傾國之兵,竟然被五萬魏武卒擊敗。天下不敢正視魏國的同時,也對戰(zhàn)五渣的秦國表示了鄙視。
所以,秦國一開始被人看不起,就兩個原因:
1、起點太低,出身不好。2、又窮又亂,與蠻夷同。
直到秦國滅了六國,統(tǒng)一了天下,諸侯國里的博士們也是常常站在文化制高點,對秦國的制度大加抨擊。秦國文化落后的根子,一直被記在這些人的腦袋里。可惜他們食古不化,世界發(fā)展變化太大,需要的正是沒有思想包袱的秦國大展拳腳。那些自詡文明的諸侯國,又在哪里呢?

很高興能參與這一問題的回答。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國之所以會被其余諸侯國看不起鄙視,是由多種原因共同構成的。
1、秦國出生身份微末,而且發(fā)跡時間較晚
“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國八百余?!薄秴问洗呵铩?/blockquote>分封制原起始于商,周滅商后這一制度被大規(guī)模運用,而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的起源大都起源于此。早期有資格被分封的對象大致分為三種:一是同姓宗室子弟,二是異姓功臣宿將,三是含神農、堯、舜、禹及商湯的后代在內的貴族。而秦國的祖先并不在這三類情況中,一直到周孝王(西周第八位君主)時期,秦非子(受封秦地第一人)才因為養(yǎng)馬有功獲得一塊小封地(面積不足五十里)。所以說,秦國既不是不是姬姓子弟,武王伐紂時也沒有什么戰(zhàn)功,更不屬于早期的貴族,而是作為周王室的附庸受封其地位大大不如傳統(tǒng)諸侯國。
而又不同于齊國、魯國這些“老牌”諸侯國,在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就早早確立的諸侯國地位。秦國真正意義上成為諸侯國則是在周平王時期,秦襄公(秦國第一任國君)因為平息犬戎叛亂有功而被封為諸侯的,后者與前兩者相差三百多年。所以說一直以來,位于齊魯大地上歷史悠久的各諸侯國,是有些看不上秦國這個半路出家的“后輩”。
2、秦國封地地處偏遠,與崇尚“尊王攘夷”的中原文化有很大差異
“周避犬戎難,東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薄妒酚洝?/blockquote>實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就是維護周王室的安全,同時為周天子鎮(zhèn)守疆土。正所謂一筆寫不出兩個“周”周天子當然更相信自家人,所以就各諸侯國分封的位置上來看,同姓的宗室子弟和與周王室關系相近的諸侯大多被分封在中原地區(qū)(魯國),而其余的諸侯就被分封在了偏遠地區(qū),秦國就是其中之一。上文提到的秦襄公因為在周幽王(也就是“烽火戲諸侯”那位)被殺后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周天子于是把岐山以西的土地分封給他,而秦國也是從此發(fā)跡壯大。但其實周天子這樣做的目的更多的是為了讓秦國抵御當時西北地區(qū)的少數民族犬戎,畢竟天子被殺、都城被占、以及西周的滅亡給后來的周天子帶來了太大的沖擊。
而如此一來秦國與西戎少數民族的接壤,地處邊陲之地的秦國不可避免的就受到當時被稱為“蠻夷”的少數民族影響。秦國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與地處中原地區(qū)崇尚“尊王攘夷”的各諸侯國有很大的差異,于是禮儀略顯粗糙、文化相對落后的秦國被其他諸侯國視為異類。
3、秦國民風彪悍勢力發(fā)展迅速, 其余諸侯國為自身利益對其聯合打壓。
“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資治通鑒》因為經常與戎狄等少數民族作戰(zhàn),秦人兇猛好戰(zhàn)的性格與當時大部分諸侯國講究禮儀,這一點無疑又與其他諸侯國有很大的不同。而面對在與西戎對抗日漸強大的秦國,感到自身地位受到威脅的中原各諸侯國,為本國利益對秦國進行聯合的打壓。講究師出有名的春秋戰(zhàn)國對秦國這樣的態(tài)度也就不足為奇。
一點愚見請多指正。

秦國被列國所鄙視的諸多原因:
一:出生低
自商周時代以來,中國文化特別講究一個正統(tǒng)性,血緣關系的親疏網絡,決定了一個國家甚至君主的地位尊貴與否。但是秦國它只是一個半路出家的國家,當年秦國的老祖宗,只不過是給周天子喂馬的角色,這就相當于玉皇大帝看弼馬溫一般,實在差得老遠,所以戰(zhàn)國的幾大君主都瞧不起秦國,畢竟他的出身太低了,沒有和他們平起平坐的血統(tǒng)。
二:地理偏僻
中原華夏族一直視自己為中心,對周邊少數民族很鄙視,有著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的說法。秦國地處西北,被中原各國當做了少數民族的蠻夷來看待。
三:文化差異
由于文化上與中原的差異,導致秦國其他國家格格不入,故而遭受鄙視。在表現上舉例兩點:
1.秦國不重宗法制度。
2.輕風俗倫理。
四:因害怕而鄙視
秦國的強大使得其他國家都有點害怕,正因為害怕所以更加鄙視他,他們不能容忍一個鄉(xiāng)巴佬突然成為了暴發(fā)戶,來和這些傳統(tǒng)貴族們爭奪權勢。

這個題目的說法本身有三個錯誤:
1.秦國不是正經的按功分封的諸侯。
2.秦國成為諸侯以后就沒什么被鄙視的機會了。
3.到戰(zhàn)國就基本沒有什么亂臣賊子的概念了。
以下分別說一下這三個問題:
第一:秦國不是正經的按功分封的諸侯。
周的第一任天子,武王分封的時候,秦國不是諸侯,他是被從東夷調過去負責養(yǎng)馬的一個小部落,國家的結構還都沒有,首領只能算“酋長”。
直到第11任天子,周宣王的時候,才封他們的首領秦仲為大夫。
注意了(敲黑板),這個時候可還不算是諸侯呢,這話說西周可馬上就藥丸了,宣王的兒子周幽王緊跟著就要上演烽火戲諸侯了。
緊跟著,秦仲的兒子因為很能打仗,奪回西戎占領的犬丘之地,于是又被周宣王加封“西陲大夫”。
這個“西陲大夫”和“大夫”有啥區(qū)別,咱也不知道,咱們不敢問啊,反正就是升官的感覺。這個首次被封為“西陲大夫”的史稱“莊公”。
雖說是稱“公”了,但那是他后代子孫為了正名,后來給的頭銜(謚號),當時真的不算諸侯,千萬別被這個后來加上的頭銜給騙了。
莊公的兒子也很能干,在周幽王玩脫了的時候,護送周宗室東遷,因有功,被周幽王的兒子,也就是周平王封為了“諸侯”,史稱“秦襄公”,這算是第一任正式的秦君。
而周平王東遷什么意思?這就是東周了。
也就是說,整個西周,秦都不是諸侯,到了東周才第一次獲得了諸侯的頭銜。
這個頭銜也不能算是封了,基本上是蹭來的(當然,這不代表秦有什么不好),而且這是在周王室衰落的時候給的,有點兒不得已的意思,含金量確實不如從前了。
第二:秦國成為諸侯以后就沒什么被鄙視的機會了。
襄公之后幾代君主,主要治理穩(wěn)定西部,并為東進做準備,和山東諸國交互不多,直到第9任秦君,秦穆公,和山東各國往來開始密切,但這個時候,秦國已經因為實力的崛起,而受到了各國的重視,這才有了秦穆公迎娶晉獻公女兒的情節(jié),就是所謂“秦晉之好”。
秦穆公時候國力已經很強,后和晉國交戰(zhàn),互有勝負,這時候,山東各國不會已經沒有機會鄙視秦國的出身了。
第三:到戰(zhàn)國就基本沒有什么亂臣賊子的概念了
如果在春秋,說亂臣賊子或者還可。但到了戰(zhàn)國,這個概念很淡漠了。有統(tǒng)計說,整個春秋弒君五十二,亡國三十六。無論具體數字是否準確,都說明,到戰(zhàn)國的時候,弒君滅國的事情已是家常便飯,所謂,天上飄來五個字兒,那都不是事兒。
尤其最大的篡權者齊國國君田氏,到秦國第28任國君秦昭王邀請齊王分別稱西帝和東帝的時候,有的只是算計,但沒有絲毫鄙視。
至于秦地文化后進,或被歧視,那是另外一件事,跟出身和道統(tǒng)沒什么關系。

秦人先祖曾經追隨商紂王,武王滅商以后,秦人先祖受到了懲罰。到周穆王時期,秦人先祖中出了一位名叫造父的,因為擅長養(yǎng)馬而受封。這里有必要說下,這個周穆王也是個神人,作為天子,喜歡到處征戰(zhàn)巡游,據說他向西到過昆侖山,見到了西王母,良馬對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到了西周末年,犬戎入侵,鎬京大亂,中原諸侯的傳統(tǒng)軍制無法應對靈活機動的游牧民族,這時候秦襄公率軍趕到,殺退了犬戎,護送周平王到了東都洛陽,周平王就把岐山以西的地方封給了秦襄公,這算是秦人正式受封成為諸侯。其實周平王封給秦人的地盤上都是游牧民族,那意思就是“你看,我也給你封地了,能不能站得住得靠你自己了”,秦人也不計較,幾代人鐵與血的征戰(zhàn),到了秦穆公時期,一躍成為西部諸侯之首。秦穆公幾次嘗試東出,無奈晉國橫在那,后來穆公轉而向西發(fā)展。穆公之后,秦國經歷了四代亂政,強橫一時的秦國又走向了衰敗,到了戰(zhàn)國初期,率先崛起的魏國在吳起的幫助下,占領了原本屬于秦國的河西之地,直到秦獻公時期才奪回函谷關。秦國金戈鐵馬的建國過程,其實也是一部與戎狄部落相愛相殺的融合史,秦人少了些中原諸侯的輕浮,多了一些游牧民族的好爽,這也是不受中原諸侯待見的一個原因。秦獻公在位二十幾年,秦國一直在征戰(zhàn),到了秦孝公任命商鞅開始變法以后,秦國再次崛起為強國,山東諸侯原先是鄙視,后來是畏懼,所以不斷妖魔化秦國。

秦國是周平王時封的諸侯,也就是東周開始的時候,戰(zhàn)國初期秦處于弱勢,被其他諸侯所鄙視的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1、出生:
秦和趙的先祖是同一個人,只是一個在晉做大夫,一個在西邊養(yǎng)馬;這兩家戰(zhàn)國時期也是打的最厲害,互相傷害最高。
秦只是一個養(yǎng)馬的,弼馬溫而已;而且秦在西周還參與過武庚之亂;
所以大家看不上秦。
2、被封諸侯時間遲:
秦非子養(yǎng)馬養(yǎng)得好,被周孝王賜封地于秦,主要是對抗西戎,附庸于周;
周宣王時期,秦借用周的兵力打敗了西戎,被周任命為大夫;
周幽王時期,西戎在驪山下殺了周幽王,秦襄公勤王,作戰(zhàn)勇猛,并與鄭、晉、衛(wèi)擁立周平王,后一路保護平王東遷。
被平王封為諸侯。
而戰(zhàn)國時期其他的諸侯都是周朝前期封的,秦在東周才被封侯。大家這個時候連周天子都不服,誰看的上秦。
但是戰(zhàn)國時期,除了燕、衛(wèi)和楚,其他的諸侯國也基本都是士大夫作亂獲得爵位的,比如田氏代齊、三家分晉。
3、文化禮俗:
秦國家人員組成比較雜,有西戎人,有巴蜀人,有義渠人等等,是個名族大融合的國家,這樣文化就雜亂。
在個人崇拜上,不統(tǒng)一,啥都有可能是崇拜的神靈。
在祭祀上,與中原各國不一樣,不講究周禮。
在婚俗上,婚姻關系比較混亂,據《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列傳第八》記載,在商鞅變法之前“始秦夷狄之教,父子無別,同室而居”。兒媳“抱哺其子與公并倨”。這是非常原始的。
在禮俗上,沒有啥統(tǒng)一的標準,婚葬嫁娶,都是很隨意的。國家招攬人才也是不拘一格,封的很多君一般都不是繼承制的,都是有功的人;國家繼承人不是中原的嫡長子繼承,而是選賢與能。
4、在軍事上:
秦國的軍隊崇尚軍工,靠近西戎,打仗的時候比較兇猛,腰間別著敵人的腦袋沖鋒陷陣,后來割耳朵算軍功。比較野蠻。
其實最根本的原因是開始比較窮,文化比較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罵。
像楚自立為王,別人也罵是蠻夷,但楚強大,沒人敢欺負。
田氏代齊,也是不正宗的,但齊比較強,還搞了個稷下學院,招攬?zhí)煜麓蟛拧?/p>
三家分晉也不是光彩的事情,但有實力。

被鄙視不是因為這個,是因為弱!是因為窮!是因為沒有話語權!
主要還是因為弱。
孝公在《求賢令》里說的再明白不過了。
因為弱,所以什么都不對。就像郭德綱相聲里說的,戴帽子打你,不戴帽子也打你。

管后勤的和戰(zhàn)場積軍功的一起受銜,你就是在鄙視鏈低端。蟠桃會不發(fā)弼馬溫請柬不是你能力不夠,是和你一桌吃飯其他大佬沒面子!

俄羅斯是正宗的東羅馬傳承,后來還不是被西歐那些日耳曼亂臣賊子鄙視為蠻夷。

人家山東是孔子故里,洐圣公源。人家看得起誰?人家周游列國時,都繞開你秦國土地了吧?噢對,那時候是好像還沒秦國呢。
不過也興虧他走的遠遠的,這不,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了么。哈哈

因為秦國不是周朝立國之時分封的諸侯,沒有所謂的正統(tǒng)性和高尚性。秦國起初只是周天子的養(yǎng)馬官后來因為護送周平王遷都有功才被封為諸侯。而其他的諸侯國則都是周朝立國之初因功而封。
另一方面秦國的文化和傳統(tǒng)與山東列國不太一樣。山東列國由于遵循周禮,都自視高秦國一等。秦國久在邊陲地區(qū)長期與胡人打交道,根本無法按照周禮來行事,所以這這一點又被中原列國所鄙視。
戰(zhàn)國早期,秦國國力羸弱,幾進中原都被魏國打敗,甚至還丟失了河西之地。戰(zhàn)國時期是列國憑借實力逐鹿的時節(jié),所以那個時間各國都是看重實力。而秦國此時還未變法,秦獻公雖然勵志振興秦國但是卻因連年戰(zhàn)爭使得秦國國力日漸式微。
所以整個戰(zhàn)國初期,秦國文化不行,實力也不行,打起仗來就是輸所以山東六國都看不起秦國。而后期秦國實力上來了,由于她的言而無信,強征暴虐使得山東六國更打心眼里恨它。所以不管秦國是否是因功而位居諸侯,山東各國都十分看不起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