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夷,指東夷、南蠻、西戎、北狄。
這里要說明一下,當時所指四夷只是對于四方其他具有特色或科技優(yōu)勢的部族的稱呼,并有沒有褒貶的意思。
東夷,夷字,就是背著大弓的人,說明東夷人善于用弓箭。
南蠻,蠻字,并非野蠻的意思,甲骨文是由繩索和語言構成,代表南蠻部族善于馴化野獸。
西戎,戎字,就是盾牌和戈(武器),代表西方的部族善于征戰(zhàn)。
北狄,狄字,甲骨文是個人帶著狗,代表北狄是養(yǎng)狗的游牧部落。

“古者天子守在四夷?!背鲎蕴拼I娴摹妒卦谒囊恼摗贰?/p>
四夷是古時華夏族,對四方少數(shù)民族的統(tǒng)稱,分別指東夷、西戎、南蠻、北狄。
周代的《禮記》記載:
禮記·王制,
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
東方曰夷,被發(fā)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
西方曰戎,被發(fā)衣皮,有不粒食者矣。
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東夷
周人把中原以東的眾部落稱為東夷,事實上他們只有一個部落自稱為“夷”。
夏商周時期,東夷是指生活于今山東、淮河、蘇北、淮北地區(qū),活動在今泰山周圍的眾多部落、方國。
《后漢書·東夷傳》說:“夷有九種,曰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鳳夷、陽夷?!?/strong>
秦漢明時期,東夷多指居住于中國東方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及琉球群島等地的外族或中國東北的少數(shù)民族。

南蠻
南蠻在古時泛指長江流域以南地區(qū),隨著中原大一統(tǒng)的政治格局和地方區(qū)域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不斷融合,“南蠻”的地理區(qū)域實際上已經(jīng)囊括了整個東南亞。

南蠻的民族成分相當復雜,大體可分為百越、百濮與巴蜀三大族系。
- 百越族系分布于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qū),
- 百濮族系分布于今湖南、貴州一帶,
- 巴蜀族系分布于今四川、重慶一帶。
現(xiàn)今南方的少數(shù)民族大多由南蠻民族演變而來,現(xiàn)在大多分布于四川瀘州一帶。
西戎
西戎是古代華夏人對西方少數(shù)民族的統(tǒng)稱,以戎為主及對西方所有非華夏各族的泛稱。西戎也可以指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些西戎人建立的國家。
春秋:
- 秦西北有狄邽冀之戎、義渠之戎、大荔之戎等。
- 晉北有林胡、樓煩之戎。
- 燕北有山戎,各分布山谷間,有許多部落,不相統(tǒng)一。
戰(zhàn)國時:
- 義渠、大荔等與秦相接諸戎,自春秋以來逐漸并滅于秦。
- 林胡、樓煩并滅于趙。
- 而山戎不復見于史。
- 燕國在東胡東北設五郡。戎往往與胡雜處,名稱也往往相混。
西羌是隸屬于西戎的別支,從事牧羊。
《說文》:“羌,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
《風俗通義》:“羌,本西戎卑賤者也,主牧羊。故‘羌’從羊、人,因以為號?!?/strong>
在西周到戰(zhàn)國,主要是指氏羌系各部落。秦漢以后,指氐羌諸部。
北狄
北狄是古代華夏人對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統(tǒng)稱。
春秋時期北狄與羌戎族類相近,而戰(zhàn)國末年及以后北狄指胡人、東胡族系,與羌戎屬完全不同的族系。
- 春秋初在秦、晉、鄭、衛(wèi)、邢等國以北,即今陜北及山西、河北兩省的中部與北部,有許多強悍有力的部落,與西戎及伊洛地區(qū)之戎統(tǒng)一稱為戎,只在方位上稱為北戎。
- 春秋中葉,稱為北狄。
- 戰(zhàn)國晚葉,胡人興起,匈奴最為強大。胡人以東有東胡,胡人以北有丁靈。
- 到東晉,南北朝時東北有奚族,這是屬東胡族系的游牧民族,定居于老哈河流域以后,逐漸轉向農耕。遼代基本上與契丹同化。

四夷,是古代對中原周邊各族之泛稱,分別指東夷、南蠻、北狄和西戎。
《王制》云:“東方曰夷?!币恼撸芤?,言仁而好生,萬物柢地而出。故天性柔順,易以道御,至有君子、不死之國焉。夷有九種,曰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故孔子欲居九夷也。
南蠻,是先秦時代中原王朝對中原以南各部落的稱呼。如林邑 婆利 盤盤 真臘 陀洹 訶陵 墮和羅 墮婆登 東謝蠻 西趙蠻 牂牁蠻 南平獠 東女國 南詔蠻 驃國。
西戎則是古代華夏部落對西方與華夏部落敵對的諸部落統(tǒng)稱,即以戎作為對西方所有非華夏部落的泛稱 。如泥婆羅 黨項羌 高昌 吐谷渾 焉耆 龜茲 疏勒 于闐 天竺 罽賓。
北狄是古代華夏部落對北方非華夏各個部族的統(tǒng)稱。如鐵勒 契丹 奚室 韋靺鞨 渤海靺 鞨霫烏 羅渾。


“四夷”指的是東夷、南蠻、北狄、西戎。四夷是古代中原地區(qū)對周邊文化落后各名族的泛稱。最早的提法來自《禮記》:東曰夷、西曰戎、南曰蠻、北曰狄。

東夷,夏商周時期對生活在山東、淮河地區(qū)部落的統(tǒng)稱。秦漢時延伸到朝鮮半島、日本島、琉球群島等外邦和我國少數(shù)民族。有種說法弓最早是夷人發(fā)明的,“夷”由“一”、“弓”、“人”三字組成。《說文解字》中提到:夷,從大從弓。
西戎,是西方少數(shù)民族的統(tǒng)稱。夏商周時指氏羌族各部落,有鬼戎、犬戎等部落,活動在甘肅東部一帶。當時西戎的勢力強大,經(jīng)常侵犯中原掠奪物資傷害百姓,應劭《風俗通義》說:“戎者,兇也?!敝艹y(tǒng)治者在西部建立了一個諸侯國秦國來防御西戎對中原的騷擾。在秦穆公時期滅掉了西戎大小共十二個部族逐漸使西戎與華夏民族融為一體。

南蠻,是南方少數(shù)民族的統(tǒng)稱。南蠻地域廣泛,成份繁雜,主要分布在福建、廣西、廣東、云貴川一帶。分為三個大的族系百越、百濮、巴蜀。今天南方大多數(shù)少數(shù)民族都是由這三個族系分支出來的。在春秋時期伴隨著楚國的日益強大,特別是將周邊的小國逐步吞并,關于南蠻的稱呼更多的集中到了楚國身上。
北狄,是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統(tǒng)稱。分布在河北大部、河套地區(qū)、燕山南北、陰山以北以及長城北部一帶。大家熟知的匈奴、烏桓、鮮卑、慕容氏、高車、突厥、契丹等部族都屬于北狄。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一度受到北狄相當大的威脅,如晉國、衛(wèi)國、燕國等,都曾受到了北狄的威脅,尤其是衛(wèi)國,一度被北狄滅國,后來在齊桓公的幫助下復國。

《書·畢命》:“四夷左衽,罔不咸賴?!?孔 傳:“言東夷、西戎、南蠻、北狄,被發(fā)左衽之人,無不皆恃賴三君之德?!保八囊摹笔枪糯性A夏民族對少數(shù)民族的統(tǒng)稱,也含有輕藐歧視的意思。

在中古古代,把整個中國分為中原跟四夷,中原地帶指古陜西關中,河南等黃河流域一帶,而把中原之外的地方稱之為四夷,尤其是在秦漢之前?!抖Y記·王制》:“東曰夷、西曰戎、南曰蠻、北曰狄”,分別指東夷、西戎、南蠻、北狄。
在上古三代夏商周時期,天子一般居中原,一般在河南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氣候溫宜,雨量適中,土壤肥腴,故較早即進入城廓農耕社會,地稱為中國,人稱為華夏。而邊區(qū)自然條件較差,多為游獵畜牧之族所居,故稱為夷。夷者,帶弓之人也。而在當時夏商周時期,君主集權還未像秦漢時期這樣集中,對于邊患地帶的管轄,相對松散,久而久之,這些地方的武裝就自立而成,在政治上跟中原王朝對抗。而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華夏國皇帝是必須要維護自己的天子尊嚴的,因此就有了守四方的說法。
作為四方之首,西戎:古代族名,又叫獫狁,古代活躍于今陜、甘一帶,從現(xiàn)在的地域因素分析,重點還是青海,甘肅靠近西藏和新疆這一塊的土著居民。其中比較出名的一支犬戎,在西周末期,長期的農耕和平環(huán)境,使得君王荒淫無度,玩物喪志,周幽王來了個烽火戲諸侯。結果被野蠻強悍的犬戎族攻殺,幽王的寵妃褒姒被擄,都城豐、鎬西北被犬戎占領。后來在秦人初步從中原開拓疆土的時候,基本經(jīng)常被犬戎人打,后來大秦強勢崛起,把犬戎人徹底趕到西邊,一部分游牧到北邊開始在大草原上游牧發(fā)展,一部分繼續(xù)深入青海,西藏,甘肅等地。后來在三國時期,犬戎逐漸發(fā)展為西涼羌人,作戰(zhàn)勇猛,但是被有個更猛的馬超統(tǒng)領,逼的曹操割須棄袍。
作為四方第二,北狄的稱謂最早起始于周代,古漢族自稱華夏,北狄是古代華夏人對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統(tǒng)稱。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春秋中葉以后,狄與戎在地域上有明顯的不同,但整個春秋時代,乃至戰(zhàn)國中葉以前,戎狄仍往往混稱,有些部落仍兼有戎與狄兩種稱號。這種情況以及春秋北狄諸部的姓族,陜北、山西、河北諸地的戎狄文化遺存,都說明春秋時期的戎與狄只是地域分布有明顯區(qū)分,族類卻比較接近。進入戰(zhàn)國,他們有一部分當胡人南下后已融入胡人之中,成為匈奴的重要來源之一。
作為四方第三,南蠻的稱謂最早記載來自于周代的《禮記》禮記·王制,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指南方額頭有紋飾的族群即是南蠻。多喜歡吃生菜,色拉和醋。“南蠻”一詞在古時泛指長江流域以南地區(qū),隨著中原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持續(xù)擴張和影響,隨著中原大一統(tǒng)的政治格局和地方區(qū)域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不斷融合,“南蠻”的地理區(qū)域實際上已經(jīng)囊括了整個東南亞。南蠻的民族成分相當復雜,大體可分為百越、百濮與巴蜀三大族系。百越族系分布于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qū),百濮族系分布于今湖南、貴州一帶,巴蜀族系分布于今四川、重慶一帶?,F(xiàn)今南方的少數(shù)民族大多由南蠻民族演變而來現(xiàn)在大多分布于四川瀘州一帶。
作為四方最后一個,東夷作為一個名詞則來自于周代,周人為了記述歷史就把中原以東的眾部落稱為東夷,事實上他們只有一個部落自稱為“夷”。夏商周時期,東夷是指生活于今山東、淮河、蘇北、淮北地區(qū),活動在今泰山周圍的眾多部落、方國。秦漢時期,東夷多指居住于中國東方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及琉球群島等地的外族或中國東北的少數(shù)民族。所指代的概念隨著中原王朝疆域的變化而屢屢變化。

秦亡漢立。漢朝統(tǒng)治中國400多年,華夏族的活動地域空前擴大。漢朝并以華夏族為核心,進一步地融合了羌、南匈奴等部落,形成了漢族。
中國原指西周京畿地區(qū),后擴展為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qū)。中國以外,則稱為四夷,所謂“天子有道,守在四夷”。
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
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
自秦漢以來,皇帝認為自己是“天下”的統(tǒng)治者,人民都是他的臣子。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有道,四夷為天子守土。
中原的君主,也是四方蠻夷的君長。凡是四夷,都對天子執(zhí)臣子禮。
所以,在海棠葉境內的華夷,本都是一體。四夷既然能做臣子,那么也就有權為君長。于是,少數(shù)民族與漢族政權的爭奪戰(zhàn)爭,也是華夷天下體系的內戰(zhàn)。
明代反元檄文中:
“自古帝王臨御天下,皆中國居內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傾移,元以北夷入主中國,四海以內,罔不臣服,此豈人力,實乃天授。彼時君明臣良,足以綱維天下,然達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嘆。”
漢族和少數(shù)民族,自古就是一個整體,是在一個體系里生活的。所有的民族都要臣服一個權威。
漢族當皇帝,是天經(jīng)地義。少數(shù)民族當皇帝,則是冠履倒置。
當元朝、清朝等少數(shù)民族當了皇帝時,漢族人并沒有深刻體會到是“遭受異族奴役和侵略”。而只是覺得不符合正統(tǒng)觀念而已。
所以,有了辛亥革命的口號是“驅除韃虜,光復中華”,民眾還以為就是“漢人穿上崇禎的皇袍”反清復明呢?后來,才覺得哪塊兒?好像有點兒不對勁兒?于是,就將口號改為“五族共和”了。(韃虜、韃子,是當時漢人對北方少數(shù)民族(蒙古族、滿族)的稱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