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上王爺造反不在少數(shù),然而最終能夠取得勝利的,卻僅僅只有朱棣一人,原因便在于以一隅敵天下難度實在太大。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建文帝朱允炆下令捉拿朱棣,朱棣則以八百私兵起兵靖難,歷經(jīng)四年的奮斗,最終于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攻破南京城,成功奪取皇帝之位。那么,坐擁天下的朱允炆,為何會敗給僅以八百人起兵的朱棣的呢?

原因之一:削藩決策出現(xiàn)問題,朱棣活動空間擴大
對于朱允炆而言,削藩本身沒有問題,但其卻在決策中犯下了兩個致命錯誤,其一是削藩順序的錯誤,其二則是沒有充分考慮到朱棣在軍中的影響力,結(jié)果導致朱元璋留下的布局崩潰,朱棣活動空間反而更大。

朱元璋分封諸子,固然對中央朝廷造成了一定威脅,但分封于各地的諸王,在地方實際上形成了諸王互相牽制的局面。以燕王朱棣為例,其東北是遼王,北面是寧王,西邊則是谷王、代王、晉王,南下途中則又有齊王、魯王、周王。要知道,這些王爺不僅都是實權(quán)藩王,且大多有帶兵經(jīng)歷,如果有他們在,朱棣的活動空間便只能被限制在封地附近。
然而,建文帝削藩之時,卻先后將周王、齊王、代王全部廢除,又將谷王囚禁、遼王也在朱棣起兵后被召回南京,再加上晉王朱棡、魯王朱檀也在朱元璋駕崩前夕薨逝,寧王在削藩后又自身難保。結(jié)果全面打破了朱元璋的布置,使得朱棣徹底失去了牽制,從而擁有了更大的活動空間。

在明初藩王之中,朱元璋最為倚重的便是晉王朱棡和燕王朱棣,兩人多次統(tǒng)率大軍北伐,在軍中影響力極大。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在晉王朱棡死后,朱元璋更是命令朱棣節(jié)制北平都司、行都司、遼東都司及遼府護衛(wèi)兵馬,負責統(tǒng)率諸王防備邊患。
朱允炆并非沒有考慮到朱棣在軍中的影響力,為了防止朱棣“狗急跳墻”,早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十二月,便對北平官員進行了全面調(diào)整,工部侍郎張昺被任命為北平布政使,都指揮使謝貴、張信被任命為北平都指揮使,同時令都督宋忠屯兵開平,并調(diào)走了原隸屬于朱棣的軍隊。

然而,建文帝仍然小看了朱棣的影響力,以及軍隊中下層軍官對軍隊忠誠度的影響。結(jié)果,當張昺、謝貴被朱棣誘殺之后,僅憑八百私兵起兵的朱棣,一夜之間便控制了北平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初六,通州主動歸附;七月初八,攻破薊州,遵化、密云歸附;七月十一,攻破居庸關(guān);七月十六,攻破懷來,擒殺宋忠等;七月十八,永平府歸附;七月二十七,用反間計使松亭關(guān)內(nèi)訌,守將卜萬下獄。
短短二十余天,河北大部便落入了朱棣手中,而其手中的兵力,更是從最初的八百人,迅速增至數(shù)萬。
原因之二:朱允炆即位時間太短,天下人心尚未穩(wěn)定
新帝即位之后,首要任務是什么?無疑是先行穩(wěn)住皇位,牢牢將朝廷和天下掌控在手中,然而朱允炆即位之后,卻并未如此做,而是先重用方孝孺、黃子澄、齊泰等人力行改革,后又火急火燎的開始削藩,結(jié)果導致自己陷入了不利局面。

實際上,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建文帝即位后重用自己的臣子并無問題,問題在于用人不當。方孝孺、黃子澄、齊泰雖說是當時的博學大儒,但卻是典型的書呆子,極度缺乏實踐意識和執(zhí)政經(jīng)驗,更沒有領(lǐng)導才能,他們的決策更多只是紙上談兵而不切實際。例如方孝孺,竟然建議皇帝恢復《周禮》,結(jié)果以恢復周禮為目標的一系列改革,導致大量朝臣反對。
此外,朱允炆的改革步子實在太急,其即位之后便迅速廢除了朱元璋時期的一系列苛政律法,雖說此舉有利于統(tǒng)治,但改革輻射面積太廣,而又缺乏有效手段,導致的結(jié)果便是政策雖好,卻引起了朝政混亂。

朱允炆即位后犯下的第二個錯誤,便是削藩步子太急,而且下手太狠,手段不夠光明。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病逝,皇太孫朱允炆繼位為帝,然而就在朱元璋去世還不足一月的情況下,他便開始了削藩大業(yè)。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月,周王朱橚被以謀反罪名逮捕,全家被押回南京后廢為庶人,遷往云南蒙化。僅僅八個多月后,又連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全部廢為庶人,更是導致湘王舉家自焚。又兩月,再削岷王朱楩。在朱元璋去世還不到一年的時間內(nèi),建文帝就先后將五位秦王削為庶人,更是導致其中一位舉家自焚,這讓天下人怎么想?讓其他藩王怎么想?

或許在朱允炆看來,自己既然是皇帝,那么所有朝臣都必須無條件的效忠于自己。然而,正是因為其沒有徹底穩(wěn)固皇位,結(jié)果導致在靖難之役中真正站在他這一邊的朝臣并不多,在外的將領(lǐng)更是少有主動勤王者,而各地藩王更是冷眼旁觀。
原因之三:應對失策用人不當,結(jié)果屢失平叛良機
按理來說,即使朱允炆犯下了以上錯誤,而朱棣實力在起兵初期迅速膨脹,但當時作為皇帝的朱允炆,畢竟名義上還是坐擁天下的帝王,因而實力遠在朱棣之上,其最終之所以戰(zhàn)敗,與其應對失策和用人不當,有著更為直接的關(guān)系。

首先是應對失策,錯失爭取人心的機會。朱棣起兵本是叛亂,但卻憑借著“遵祖訓,清君側(cè)”的旗號,轉(zhuǎn)眼便成為了“正義之師”,而朱棣所謂的“清君側(cè)”,便是指受到朱允炆重用的方孝孺、黃子澄、齊泰三人。
這種情況歷史上其實也曾出現(xiàn)過,漢景帝時爆發(fā)“七國之亂”,當時吳王劉濞等人打出的旗號便是“誅晁錯,清君側(cè)”。結(jié)果,漢景帝果斷殺掉了晁錯,從而坐實了諸王的造反罪名,反而為自己爭取到了民心。而建文帝朱允炆由于親信大臣本就不多,因而整個靖難四年都沒有想過要通過殺死三人來爭取民心,結(jié)果導致朱棣可以一直打著“清君側(cè)”的旗號,大張旗鼓的收買人心和獲取支持。

雖說由于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導致朱允炆平叛時無大將可用,但這卻不能成為其用人失當?shù)睦碛?/strong>。
朱允炆啟用的第一任統(tǒng)帥是老將耿炳文,正所謂“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雖說耿炳文能力有限,但在無人可用的情況下,倒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然而,當耿炳文在滹沱河地區(qū)戰(zhàn)敗后,在損失并不算大,且在遏制了朱棣進一步行動的情況下,朱允炆卻將其免職撤換。
朱允炆任用的第二任統(tǒng)帥則是李景隆,作為開國名將李文忠之子,李景隆絕對算得上是“虎父生犬子”。李景隆早年從無帶兵經(jīng)驗,只不過曾經(jīng)在湖廣、陜西等地訓練過軍隊,也就是只有練兵之才,而無統(tǒng)兵之能。結(jié)果,在李景隆于鄭壩村慘敗后,朱允炆卻并未選擇換帥,而是繼續(xù)調(diào)集兵力命其平叛,結(jié)果李景隆又在白溝河再次慘敗。先后兩次戰(zhàn)敗,李景隆損兵折將數(shù)十萬,結(jié)果竟然導致作用天下的朝廷出現(xiàn)了兵源空缺。
第二次戰(zhàn)敗之后,朱允炆終于將李景隆撤換,改用駙馬梅殷為帥,更是將京城周邊軍隊抽調(diào)給梅殷,讓其鎮(zhèn)守淮安。然而梅殷果然就駐守在了淮安,朱棣大軍在附近交戰(zhàn),他不聞不問;朱棣大軍南下渡江,他仍然不聞不問;朱棣大軍抵達南京,他還是不聞不問。

其實當時朝廷并非無將,在靖難之役中表現(xiàn)出色的平安、徐輝祖、瞿能等人卻始終沒有得到重用,不得不說是朱允炆在用人方面的失誤。更可笑的是,在朱棣大軍已經(jīng)殺到南京城下之際,朱允炆竟然再度啟用李景隆和谷王朱橞鎮(zhèn)守金川門,結(jié)果李景隆和朱橞兩人大開城門,放燕軍入城,固若金湯的南京城就此失守。
綜上所述,縱觀整個靖難四年,初期的朱允炆面對朱棣,可以說占據(jù)著絕對的優(yōu)勢,然而正是由于其一系列奇葩操作,結(jié)果導致自己一步步陷入不利、喪失先機,結(jié)果最終慘遭戰(zhàn)敗,不僅弄丟了皇位,也弄丟了自己。

朱棣只有800人?朱棣是朱元璋后期,鎮(zhèn)守北方的大帥。整個漠北地區(qū),對抗蒙古人,后期就是靠朱棣。之前是藍玉,藍玉出事后,就是朱棣。
明朝初年,元朝遺部的蒙古是大明的心腹大患。你覺得朱元璋只給朱棣800人,就能對抗蒙古?朱棣鎮(zhèn)守北方重鎮(zhèn),是手握重兵的。如果朱棣僅僅有800人,建文帝還用得著去削藩?800人對建文帝有啥威脅?
朱棣是朱元璋后期藍玉死后,大明最能征善戰(zhàn)的將領(lǐng)。藍玉死后,大明這些將領(lǐng)中,無人可敵朱棣一半。雖然朱元璋規(guī)定藩王只能擁有15000名親兵,但是緊急情況下,藩王是可以調(diào)動藩地所有的軍隊的。尤其是朱棣鎮(zhèn)守的是北京,那是對抗蒙古的前沿。而且朱棣又多次遠征蒙古??梢哉f培養(yǎng)了大量的鐵桿心腹。這些手下可都是一方將領(lǐng),唯朱棣馬首是瞻。朱棣一聲令下,他們就可以讓朱棣黃袍加身。
建文帝沒有任何政治智慧,就是一個小孩兒。剛坐上皇位,屁股還沒熱,就削藩,就要動藩王的奶酪??纯慈思铱滴酰趺磳Ω饿棸莸?,在鰲拜的淫威下隱忍了七八年。當然康熙背后有孝莊太后出謀劃策。建文帝背后沒有啥人才,都是一些類似方孝孺的書生。還有建文帝太仁慈,也不像一個皇帝,他下令不能傷害他的叔叔,這也導致建文帝的部隊在和朱棣作戰(zhàn)時,無法直接擊殺朱棣,只能活捉,這也讓朱棣從戰(zhàn)場上跑了好幾次。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軍隊在多,也只是基數(shù)上的優(yōu)勢,沒有將軍統(tǒng)帥,百萬大軍,也只不是百萬人口而已。
能打的良將,都被他爺爺朱元璋殺光了,并且多數(shù)人再理解上,都有個很常見的慣性偏差。
這百萬大軍,只是全國所有軍隊的基數(shù),是分落在全國各地的,某些地方,可能也就幾千,甚至幾百的守軍,攻破相當容易。
那年頭沒有武裝運載直升機,別說百萬,就算你想聚集幾萬兵力,光是調(diào)集籌備時間,沒個半年也很難完成

婦人之仁唄,朱棣都已經(jīng)造反了,還下旨軍中不要傷害,要不朱棣夠死十回的。

1,信任一些嘴炮類型的所謂文人忠臣,其實沒有一點治國級別的水平,完美演繹了一舉固話-百無一用是書生
2,用人不當,明明鐵鉉可以干翻朱棣,可惜用了個草包徐輝祖……
3,至少兩次朱棣必死了……居然被大風救了,只能說命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