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今天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很多人慶祝長沙市摘星了。與朋友聊起近期疫情,長沙市管控得確實比較好。大家也都形成習慣了,出門都會戴
今天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很多人慶祝長沙市摘星了。
與朋友聊起近期疫情,長沙市管控得確實比較好。大家也都形成習慣了,出門都會戴口罩,無論是在小區(qū)內散步,在路上行走,還是搭乘公共交通,人人臉上都戴著口罩。而且也是“碼”不離手,坐地鐵、乘公交車要掃場所碼;進入任何一個小區(qū)、商場、超市、銀行等場所也要掃場所碼。社區(qū)發(fā)布做核酸檢測的通知,大家也都積極響應,做了一次一次又一次的核酸檢測。經常在某處看到人們排著長長的隊伍,一個一個保持著安全距離,有序移動著。不用說,那就是在做核酸檢測!
除了社區(qū)的免費核酸檢測,現在自主去醫(yī)院做繳費的核酸檢測的人也多了,因為有些單位的工作性質,要求員工必須天天做。好在做核酸檢測的費用降下來了,我記得去年為了考試,去醫(yī)院做了一次核酸檢測花了六十多塊錢,聽說現在只要二十幾了。
想起自疫情以來,又產生了許多新詞。比如:大白,時空伴隨,健康碼,綠碼,紅碼,黃碼,場所碼,封城,封控區(qū),管控區(qū),防范區(qū),摘星等等。念著這些詞,聯(lián)想起前幾年小孩取名扎堆的小段子,倘若有雙胞胎取名叫:“時空”、“伴隨”,也還蠻有趣。又或者今年出生的寶寶,叫“摘星”也不錯。既有古詩“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浪漫,更是寄托了人們對戰(zhàn)勝疫情的希望。
不知大家對疫情出現的新詞還有哪些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