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二娘,中國清代女制硯工匠,蘇州人。善于巧妙地利用石紋的“眼”作為鳳尾翎來鐫刻硯的圖案,收到良好的效果。

正文

Gu Erniang

顧二娘

中國清代女制硯工匠。蘇州人。生卒年不詳,約活動于雍正至乾隆之際。與當時著名藏硯家黃任相交,并為之制硯,以其技藝精良,深得黃任贊賞。顧二娘制硯,做工不多,以清新質(zhì)樸取勝,雖有時也鏤剔精細,但卻纖合度、巧若神工。另外她還善于巧妙地利用石紋的“眼”作為鳳尾翎來鐫刻硯的圖案,收到良好的效果。

顧二娘所制的硯臺,廣受文人士大夫們的歡迎,在當時有很大影響,因而出現(xiàn)過許多他人仿制的贗品。

據(jù)《吳門補乘》等書記載,顧二娘本姓鄒,嫁到世代以治硯為業(yè)的顧家。她的公公是順治年間(1644~1661年)姑蘇城里有名的制硯高手顧德麟,號稱顧道人,他制硯技藝高超,鐫鏤精細,制硯作風“自然古雅”,因而在當時“名重于世”。顧德麟死后,制硯技藝傳給了顧二娘的丈夫??墒撬煞虿粔墼缡牛谑穷櫠锉憷^承了制硯這門手藝。

顧二娘心靈手巧,又肯刻苦鉆研,很快掌握了制硯技藝,并且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人們都親切地叫她“顧親娘”,稱她制作的硯臺為“老親娘硯”。顧二娘制硯有她特有的美學觀,她常與人談論說:“硯為一石琢成,必圓活而肥潤,方見鐫琢之妙。若呆板瘦硬,乃石之本來面目,琢磨何為?”她主張“效明代鑄造宣德香爐之意”,追求高雅之美。因而:她制作的硯臺“古雅而兼華美,當時實無其匹”。

顧二娘掌握一套特殊的本領,相傳她能用腳尖點石,就能夠辨識出硯石的好壞,因而人們又稱她為“顧小足”,她雖然是名重于世的制硯高手,但她從不肯粗制濫造,態(tài)度十分嚴謹,追求執(zhí)著,“非端溪老坑佳石不奏刀”,“生平所制硯不及百方”,所以她制琢的硯臺就更加珍貴了。

當時,書畫家都以能獲得顧二娘制作的硯臺為榮。有位名叫黃任的書畫家,嗜硯成癖,他罷官回老家時將僅有的2000兩買了十方古硯,并蓋了座房子珍藏,取名為“十硯軒”,并自號為“十硯老人”。他在端州做官時,曾得到一塊好硯石料,為了找一位制琢硯臺的高手,將石料在身邊藏了十多。后來打聽到蘇州有位制硯高手顧二娘,便從福建永福千里迢迢攜石料趕到蘇州,顧二娘見十硯老人這樣誠心,石料也的確是塊好料,就高興地為他制琢了一方精美的硯臺。十硯老人十分感激,當即寫下,了一首題為《贈顧二娘》的詩,刻于硯背陰,其詩云:“一寸干將切紫泥,專諸門巷日初西。如何軋軋鳴機手,割遍端州十里溪?!睆拇?,兩人結下了很深的交情。后來,顧二娘又為十硯老人制琢了仿明府青花硯等名硯。故宮博物院中至今藏有顧二娘韻佳作。

顧二娘死后,書畫家們紛紛作詩憑吊紀念。十硯老人詩云: “古款微凹積墨香,纖纖女手切干將;誰傾幾滴梨花雨,一灑泉臺顧二娘?!标愋驱S亦作詩云:“淡淡梨花黯黯香,芳名誰遣勒詞揚?明珠七字端溪史,樂府千秋顧二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