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黑豆(學(xué)名:Dumasia truncata)隸屬于蝶形花科、山黑豆屬。攀援狀纏繞草本。主要分布在浙江、安徽、湖北等地。

中文名

山黑豆

亞綱

薔薇亞綱 Rosidae [Cronquist系統(tǒng)]

拉丁學(xué)名

Dumasia truncata

植物界

菜豆族 Trib. Phaseoleae大豆亞族 Subtrib. Glycininae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傳統(tǒng)系統(tǒng)]

木蘭綱 Magnoliopsida [Cronquist系統(tǒng)]

別名

截葉山黑豆

豆目 Fabales [Cronquist系統(tǒng)]

蝶形花科 Fabaceae [Cronquist系統(tǒng)]

山黑豆屬 Dumasia [Hutchinson系統(tǒng)的蝶形花科Fabaceae]

山黑豆 Dumasia truncata

命名者及年代

Siebold et Zucc.

分布區(qū)域

安徽,福建,廣東,河南,湖北,江西,陜西,浙江

形態(tài)特征

攀援狀纏繞草本。莖纖細(xì),長1-3米,具細(xì)縱紋,通常無毛。葉具羽狀3小葉;托葉小,線狀披針形,具3脈,長2-4毫米;葉柄纖細(xì),長3-7厘米,無毛;小葉膜質(zhì),長卵形或卵形,通常長3-6厘米,寬2.3-3.5厘米,稀更長或更寬,先端鈍或近圓形,有時(shí)微凹,具小凸尖,基部截形或圓形,側(cè)生小葉略小,基部略偏斜,通常兩面無毛,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中脈在兩面凸起,側(cè)脈纖細(xì),每邊5-7條,最下面一對靠近基部邊緣,通常稍長和明顯;小托葉剛毛狀,長約1毫米;小葉柄長2-3毫米,無毛??偁罨ㄐ蛞干?,纖細(xì),長1-4厘米,通常無毛;總花梗短;花長約1.2-2厘米,苞片和小苞片細(xì)??;花梗長1-3毫米;花萼管狀,膜質(zhì),淡綠色,長約6毫米,管口斜截形,無毛;花冠黃色或淡黃色,旗瓣橢圓形至微倒卵形,具瓣柄和耳;翼瓣和龍骨瓣近橢圓形,微彎,稍短于旗瓣,但遠(yuǎn)較旗瓣小,具長瓣柄,基部一側(cè)略具耳,雄蕊二體;子房線狀倒披針形,無毛,胚珠通常3-5顆,花柱纖細(xì),無毛。莢果倒披針形至披針狀橢圓形,長約4厘米,寬約9毫米,略膨,先端具喙,基部漸狹成短果頸;種子通常3-5顆,扁球形,黑褐色,直徑約6毫米?;ㄆ?-9月,果期10-11月。

生長環(huán)境

常生長于海拔380-1000米的山地路旁潮濕地。

分布范圍

產(chǎn)自浙江、安徽、湖北。日本亦有分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