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悟空邀請!
即使吳三桂不投降清軍,也對中國格局沒有太大影響,只能是延緩清朝的全面統(tǒng)治,為什么呢?,先從以下片段進行刨析:
其一, 吳三桂身為明朝重卡山海關守軍將領,在起義大順軍的橫掃下,不思報效明朝存亡之進取心,一看大勢已去,靜觀其變,況當時義軍范圍擴勢突進,在前有大順軍的強猛攻勢的銳不可擋,后有滿人鐵騎的勁旅威逼,從個人利益出發(fā),為保存實力,東山再起,權恒再三,“委曲”求全,答應歸順李自成。說明了大順軍在當時的聲勢浩大和在當時的影響程度。也說明了其在當前形勢下,無法立足于鼎立局面。
這就是吳三桂不得不投降的原因,也是吳三桂不降清,對中國格局不會造成太大影響的因素之一。
其二,后因大順軍的管理不善,紀律不嚴,亂征強施,而惹怒吳三桂,再在當前形勢的多爾滾的利誘和威逼下,又反順降清。就其勢力大小抗恒而言,已到哪邊風大,倒向哪一邊的地步了,兩邊均不投降的話,就只能坐等其滅亡。故不降清軍,在前后夾擊下,無實力來抗恒兩各一方,只有自等滅之。
其三,在歸降清后,因追殲南明余徒和判賊有功晉封平西親王在云貴戍邊其間,割據(jù)勢力大大增強,康熙下詔三潘(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削減后,又惹怒了野心逐漸膨脹的吳三桂,自覺東山可起了,是時候了,匆忙之中,打著反清復明的口號,自立政權,建國號,登皇位。終因軍情險報,急轉(zhuǎn)直下,而死于抑郁之患。
從這點也可看出,吳三桂不降清,對中國的格局也影響不大,要說最影響大的,就是吳三桂的存在,阻止和影響了清朝對全國行政的進一步鞏固和加強。
以上只是個人看法和測解,其他網(wǎng)友的看法又是怎樣呢?歡迎留言和探討!

謝邀??傮w來說變化不大,吳三桂不降清,就只剩倆條路可走:一、大丈夫能屈能伸,舍小愛投大順。二、向大順和大清宣戰(zhàn),誓死報效大明。
我們先看一下地形,吳三桂處于包圍狀態(tài)下,他必須作出選擇。
繼續(xù)降順
吳三桂選擇做真小人,在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中選擇了生存。那么他整體來說不會有什么改變,繼續(xù)做新政權的一個將軍,不過這時候的情況就要比明朝要慘了。
首先,吳三桂要離開他長期經(jīng)營的關寧了,我們知道吳三桂是在去北京受降的途中改變主意的。那么入京是吳三桂投降新政權的第一步,至于后續(xù)安排就不一定了,他可能會繼續(xù)回到關寧成為大順守邊的一個將軍,也可能調(diào)到大順南部作戰(zhàn)。無論是哪一種選擇,吳三桂的地位直線下降了,在大明的時候吳三桂是第一將,到了大順可就要一路往下走了,總之個人政治前途不光明。
其次,大順政權的前途也并不光明。顧誠先生談到大順政權的時候指出,這個政權沒有將清作為頭號敵人,而且沒有迅速實現(xiàn)封建化,依舊執(zhí)行追贓助餉的農(nóng)民軍政策,在大順內(nèi)部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的反對勢力。看起來轟轟烈烈的大順其實已經(jīng)危如累卵了,之前吳三桂南北夾擊的困境輪到了李自成去思考了。
但是這個時候大順上下沉浸在喜悅之中,不免對于自己的處境想的太過樂觀。
南方的南明勢力認為李自成是攻陷京師,殺害先帝的劊子手,是整個大明不共戴天的敵人,只要對大明還心存感懷的人必然與李自成血戰(zhàn)到底。
張獻忠早已和李自成分道揚鑣,他進入四川就是為了躲避李自成的鋒芒,也根本甘居李自成之下。
北方的清軍早已決定挺進中原,只不過被李自成搶先一步而已,那么無論誰當權,清軍逐鹿中原是必然的,不會因為李自成或者吳三桂而改變,大順對大清的戰(zhàn)爭即將打響。
綜上,真的不知道李自成有什么贏面,如果大順政權沒有一個諸葛亮式的人物,滅亡是遲早的。
馬革裹尸報先帝
如果吳三桂是一個大英雄,他就得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同時面對建奴和闖賊的軍鋒,無論是哪一方吳三桂都吃不消。(山海關大戰(zhàn)中就可以知道三桂打不過李自成)
更要命的一點是關寧地區(qū)缺乏后勤基礎,吳三桂已經(jīng)被斷糧了,武器裝備也無法更新,那么留給他的就是最后一次昭和式的沖鋒。如果非要選一方去打,打李自成的可能性比較大,一是先帝死于賊手,二是老婆辱于賊手。
在完成最后的璀璨后,中國的格局就和吳三桂沒有什么關系了。
其實還存在一種可能性,吳三桂自己跑掉,作為臨海的關寧,吳三桂還有最后一絲逃跑的可能。畢竟吳三桂也是在松山大戰(zhàn)中有案底的人,不過逃跑之后的吳三桂無論去哪兒都不再會影響到中國的格局了。
歡迎關注、點贊、嘮嗑,我是孝陵衛(wèi)小校(二分明月故臣心),動手動腳找東西,正兒八經(jīng)答問題,期待與諸君交流!

明萬歷年間土豆已經(jīng)從南美大陸引入國內(nèi),首先在福建開始引種。這種與芋頭的獨頭根莖不同,它可以是一串葡萄式的淀粉類根莖,產(chǎn)量很高!這種口味清香的淀粉很容易適應以小麥為主食的北方人及歐美人。在中國南部以稻米為食的地區(qū)的確需要時間的推送!
明末天啟年間由于閹黨的囂張跋扈,這無疑是對“正統(tǒng)”文官階層的一種心理折磨:要么聽從一個沒幾把的人,要么滾蛋!魏忠賢一切以天啟帝的名義向世人征稅,雖然有一半落入閹黨的口袋,但皇室至少還能拿出銀兩維持秩序!貌似魏忠賢也有一定的功勞,但在這種功勞下,世風日下,人情淡漠。朱門酒肉臭 路有凍死骨。將精英階層腐朽奢靡演繹到極致!生活是美好的,人生是短暫的,而當官在位時間更短暫。不必知道是對是錯,你只要跟著“對”的人就能享受一切富貴榮華!
非常可惜,崇禎年間,土豆已經(jīng)開始在河北山東及甘肅境內(nèi)試種,其威力還沒有得到有效釋放。這種成本低下,抗病能力強的農(nóng)作物真的稱之為上帝賜予。要知道明末清初時期,自然天災還是比較多的。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的時代,旱災蝗災威力還是驚人的。尤其北方冬季延長,對北方游牧民族的壓力凸顯,南下的沖動更加強烈!
崇禎皇帝干了件大事,剪除閹黨—-余孽?;钤?,誰叫你貪圖富貴,政治覺悟不高呢!文職官員的清洗,預示著人性泯滅更進一步。誰知道還有沒有下頓飯的不安全感已經(jīng)波及到最基層干部。文官階層為了自保,已經(jīng)開始抱團取暖,黨爭之亂序幕就此拉開!于是崇禎年間首輔竟有19人!首輔的設置是朝鮮混血朱棣開始的。有人說內(nèi)閣制是具有現(xiàn)代政體的特征,此話有一定的道理。首輔沒有給予官品,明初為防止官員做大,官員很難升到一品,但后期一品官員多如牛毛!所以崇禎年間首輔大多都是一品。由于東林黨獨大,崇禎年間把持著整個國家命脈,征稅系統(tǒng)雖趨于規(guī)范,但自己把持非常賺錢的行業(yè)卻立于稅務之外。崇禎在位16年始終入不敷出?;实弁藕笃诤喼鳖伱鎾叩?。溫體仁等馬屁精的糊弄下,崇禎皇帝最后實際上已經(jīng)失控了!
再來說說此時此地的吳三桂。吳三桂在得到崇禎皇帝的空頭支票200萬兩后,也將信將疑地入京勤王,到達唐山地界得到崇禎自縊的消息,稍作停留,旋即退回山海關。實際上遼東舊將大多已經(jīng)依附努爾哈赤,退回山海關是吳三桂本能反應!什么陳圓圓的故事,不過是后人喜好緋聞的胡編亂造,也是對漢奸的一種嘲諷罷了。
崇禎拐點。實際上崇禎皇帝也有許多拐點。第一個就是保命的土豆已經(jīng)大面積試種。第二就是把持鹽稅,商稅及海外貿(mào)易!第三,就是資助云貴及川軍。此時這些地方天災較少,地方消息閉塞,忠心耿耿,打仗也厲害!最后就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驛站及水路,貿(mào)易量的增大意味著稅金的增加!天底下哪有不愛錢的主呢?有錢了,你的話就好使!
吳三桂,目前還沒有自己的地盤,僅憑山海關景區(qū)是無法養(yǎng)活自己的軍隊。只能依存靠山才是出路!江南地區(qū)東林黨災區(qū)水深不可測,川軍,鄂軍及江西南部福建的鄭家軍,都不歡迎你。只能是努爾哈赤!要不是家屬在闖賊手里,吳三桂甚至不會和李自成通信。雙親家屬慘死的消息不過是投降滿金嘹亮的借口罷了。
中原大部分地區(qū)的人實際上是不反感滿族入侵的,至少平時作威作福的人此時也和自己一樣裝孫子。但在蘇浙富裕地區(qū),這里中產(chǎn)階級家庭較多,生活富足。滿族人的搶劫對幾代人打拼的產(chǎn)業(yè)可以說是致命的!這里的反抗尤為強烈!多爾袞的政治頭腦在放牛班里算是異類。揚州屠城事件給多爾袞極大地提醒,旋即推出許多安撫政策。剩下的就是收割的季節(jié)。就連剃發(fā)蓄辮這等問題也在少許銀兩的面前進行的非常順利!畢竟世俗世界里,道義和財富,壯烈和存活,人們往往都會選擇后者!

謝謝邀請。吳三桂不降清,歷史也不會改變,無非清朝睌幾年進京。歷史的發(fā)展有個趨勢,一旦趨勢形成,任何人也改變不了。明朝到崇禎,氣數(shù)已盡,大廈將傾,民變四起,烽火連天,加上崇禎的個人氣質(zhì)及多疑性格根本無法將明朝繼續(xù)下去,縱觀各路農(nóng)民義軍,無一人能成大氣候,李自成,是一支打到這里丟掉那里的角,不可能成中華新主。當時人心思變,雖然漢人儒士不想外族統(tǒng)治,但都沒有力量改變歷史的發(fā)展。

如果吳三桂不降清,他還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據(jù)關自守,割據(jù)一方,坐看清順之爭,一種則是投向李自成。
第一種行為看起來對吳三桂最為有利,畢竟可以坐看清順雙方斗個兩敗俱傷,說不定還能趁機“光復大明”。
但其實,這是最蠢的一種行為,作為三方勢力中實力最為弱小的一方,又坐擁“遼東鎖喉”,事關清順戰(zhàn)爭成敗的山海關,相當于一個身揣巨款還招搖過市的小孩子,兩方怎么可能任由他騎墻?再看看西漢末年割據(jù)隴西的隗囂,試圖在劉秀和公孫述之間左右逢源,結果卻是坐看劉秀壯大,等他反應過來的時候,劉秀統(tǒng)一之勢已成,隗囂再想跟公孫述聯(lián)合已經(jīng)晚了。
因此吳三桂只有選擇倒向李自成一途了,如果這樣的話,那就不會有后來的山海關之戰(zhàn),清軍也會像明朝時期一樣,一時半會兒入不了關。
這時候,擺在李自成面前的就是一個天大的機會了,如果能利用這段難得的機遇穩(wěn)定好北京的形勢,消化一路上投降過來的明軍,同時肅清內(nèi)部雜亂的派系,大順在北方的統(tǒng)治有大幾率可以確立下來。
但光有北方的統(tǒng)治是不夠的,就像老歪脖子樹上的崇禎一般,李自成也面臨缺錢少糧的大問題。
應該說李自成選擇將關中作為基地的想法是有幾分道理的,畢竟天下精兵出西北,但問題在于關中由于連年戰(zhàn)爭,生產(chǎn)一時難以恢復,如果要解決北方軍隊的糧食問題,同時收攏流民,恢復生產(chǎn),取東南的財富是唯一的方法。
但可惜的是,相對于原來的崇禎,李自成還多了一層威脅,那就是南方的南明政權。
在真實的歷史上,在大順軍一敗涂地的情況下,南明政權依舊堅持其“聯(lián)虜平寇”的策略,絲毫不懂得唇亡齒寒的道理。更不用談在這個時空里,清軍還沒有入關,李自成占據(jù)著北京,南明對大順是什么態(tài)度,自然不言而喻。
因此,大順政權要面對的將是南北雙線作戰(zhàn)的不利局面。而位于四川的張獻忠大西政權,盡管同為農(nóng)民軍,兩者卻有著利益沖突和過節(jié)。這使得李自成一個處理不當,就是三面受敵的威脅。
但是,大順政權也有著它的優(yōu)勢。
第一:作為漢人政權具有號召力上的優(yōu)勢,再加上沒有剃發(fā)令、圈地之類的鬼畜政策,更容易爭取士紳的支持(前提是停止對士紳進行打壓的“追贓助餉”,而這偏偏又是李自成解決糧餉問題的權宜之計,所以如何處理這兩者的關系,又是考驗李自成的時候)。況且,清軍敢于推行上述政策也是在他們認為中原形勢基本穩(wěn)定的時候,而清朝事實上還采取了很多利誘政策拉攏士紳階層,所以這個優(yōu)勢其實不是特別明顯。
第二:南明著實是“爛泥扶不上墻”,真實的歷史上,南明弘光政權在清軍主力西向攻打大順軍,山東空虛的情況下,尚且不敢派兵趁機收復山東,而是莫名其妙的搞了一個北使團去求和,在后來清軍兵臨江淮的時候,更是發(fā)生了左良玉進南京“清君側(cè)”這類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至于隆武跟永歷就更不用說了,鄭芝龍降清,永歷三王內(nèi)訌,幾乎是把江山拱手送給了清朝。
而且永歷朝賴以為支柱的四王(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可都是原大西軍的人物,像給清軍造成了很大麻煩的夔東十三家,更是與大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假如李自成沒有敗退,張獻忠沒有被剿滅,自然也不會有這些人為南明服務,至于鄭家,割據(jù)福建一隅之地,在隆武帝定都福州之前,都難以參與到天下的角逐之中。
因此,大順政權只要在南北兩面都暫時采取守勢,北方雖然殘破,但還足夠支撐一段時間,這時候坐等南明自己搞事情,趁機出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平定南方,也就有了跟清軍爭斗的資本。
第三:四川的大西政權雖然與大順有矛盾,但還沒到水火不容的地步,如果清明聯(lián)合,張獻忠不會不明白李自成與自己乃唇亡齒寒的關系,如果李自成能及時拉攏張獻忠,順西聯(lián)合,控制著上游之勢的大西將是南明的一大威脅,而素有“天府之國”稱呼的成都平原此時雖然也殘破,但如果能及時的恢復起來,也可以緩解雙方的糧食問題,李自成的局面將有所改善。
所以擺在大順面前的,有機遇也有危機,中國未來局勢的走向就取決于李自成能否抵擋住清軍的同時,迅速的平定南方。
對于清軍來說也是這樣,如果能聯(lián)合南明南北夾攻,滅掉大順,那歷史就又回到了原來的軌道。
對于清順雙方來說,有幾個主要的矛盾點:
1 吳三桂是否是真心實意的投靠李自成,還是暫時的委以虛蛇。
2 山海關真的夠鐵嗎,還能抵抗清軍多久?清軍如果走原來繞道蒙古的老路去山東劫掠怎么辦?或者說直接聯(lián)系上了南明,圖謀大順。
綜上,假設吳三桂不投降清軍,明末的局勢依舊朝著不明朗的方向發(fā)展,只不過與原來的時空相比,有了更多的變數(shù)。這也是為什么明穿小說非常盛行的原因之一。因為變數(shù)就意味著更多的可能。
所以我們常說歷史沒有如果,許許多多的變數(shù)到最終只留下了一個史實,而我們能做的就是總結得失,啟鑒后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