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國在戰(zhàn)國后期那么強大橫掃六國,主要是有強大的后勤保障。秦昭王時派司馬錯和張儀派兵攻占巴蜀,蜀守李冰修建了都江郾,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成為秦國后方基地之一。商鞅變法完成土地私有化解放了生產力,實行獎勵耕戰(zhàn)政策打造了耕戰(zhàn)合一的軍國體制,為秦滅六國提供了物質保障。秦國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人口密集又修建了鄭國渠是天然的大糧倉,因此秦國不缺糧。此外秦國每占領一塊地方就守一塊地方可以就近利用地利和糧食之利。而三國時期就不同了,蜀國本來就不怎么大,夷陵之戰(zhàn)損失精壯士兵起碼得十萬人以上,就是屯田也得有人力去開墾吧,可以說是元氣大傷。諸葛亮幾次北伐都是無糧而途勞無功,"隴西割麥"只是偶而用一下卻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蜀國一直受兵少糧泛的問題困撓。公元263年劉禪獻成都投降時,蜀國人囗已不足十萬戶,再打下去亡國滅種了。


這個問題從倆方面看就很清晰明了,為何秦出函谷統(tǒng)六國未見歷史多表述缺糧,而諸葛孔明出蜀伐北伐而多次斷糧無功而返
先看大家熟悉的一首上學時背誦的蜀道難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攀援 一作:攀緣)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也如此 一作:也若此)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蜀漢確實是天府之國,物產豐富。但地形相對閉塞,北伐路途遙遠切戰(zhàn)線過長,地形復雜切難以大規(guī)模用兵保障后勤。就導致了糧食補給很難做到有保障的供應更別說并未動糧先行了!而時任大將軍的司馬懿雖自認智謀不如孔明但他可在清楚漢軍軟肋了,就是一個字!拖!以逸待勞加派兵騷擾糧食補給線。避其鋒芒我打不過我拖死你,反正身后就是我自己的大后方。諸葛孔明前后五次北伐(有說六次,小戰(zhàn)也算的話),最終未能成功病逝于五丈原。
秦出函谷統(tǒng)六國,作戰(zhàn)距離并不近。為什么并未遭遇這么大的補給問題,主要是戰(zhàn)局不同,政策方針不同。東出擊六國,當時的秦已經是國力最強盛,采用遠交近攻的方式,先吞并周邊小國,逐步往外拓展,自己的國土勢力范圍糧食補給自不用說,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就近補給。就算有時需要借道附近小國誰敢破壞糧道?躲都來不及,剛好給了秦國借口順手滅掉?
所以說來說去,根本上來說是國力問題!其次形勢,地域,人謀也都占一部分因素!

因為諸葛亮窮

秦與六國的戰(zhàn)爭,以商鞅變法時起算,至始皇統(tǒng)一六國,一百多年,大小戰(zhàn)爭幾百場,糧食不足也是有的,比如長平之戰(zhàn),秦趙兩軍對峙之時,秦軍糧草也多有不濟,兩者國力都趨枯竭,趙不堪其力,才用主張進攻的趙括換下主張堅守的廉頗,做最后賭博一擊。而秦白起坑殺20萬降卒,后世有很多史學家研究,也有秦軍甚至秦國都幾近斷糧,無法供給趙眾多的降卒而不得己為之。
但就秦國的糧食生產來說,一直為歷代秦王所重視。商鞅變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重農桑,對于農民,也可按其糧食的供給國家量賞予功爵,與軍功一樣,并且制度一直堅持下去。
韓國這個戰(zhàn)國弱國,常以奇葩謀略立于亂世,其中有一個,是派水利專家鄭國去秦國,獻上一個改善關中平原鹽堿荒地的計策,即修建一條溝通涇水與洛水的水渠。用此計,韓國認為可以消耗秦國大量國力,而使得秦無力攻韓。秦國欣然接受,在后來明知鄭國是韓國間客,但仍然堅持把鄭國渠修完,灌溉了四萬頃良田。
秦所領的八百里秦川,那時就是天下著名的“天府之國”,為糧食重要產區(qū)。而在秦惠文王時期,用司馬錯建議,西取巴蜀,并經多年治理,由李冰修建都江堰,使蜀地又成一“天府之國”,為秦國源源不斷提供糧食和兵員。兩塊天府之國,始終支持著秦國戰(zhàn)爭之需。也算是天時、地利、人和俱備的結果。
諸葛亮輔政的蜀漢政權,雖也占據(jù)了蜀地天府,但不同于秦時,受困于蜀道之難。而北伐軍隊要翻越蜀道入中原作戰(zhàn),后勤供給也要翻越難于上青天的蜀道,消耗極大,時有供給不上,也就正常了。




因為諸葛亮是神,是千古之圣,可以不食人間煙火。始皇帝是人,是人就要吃糧,就重視糧食。

因為蜀漢實力不行,人口基數(shù)太少,十分天下,曹魏占七八分,打仗,打的是國家是整體國家素質。而秦始皇時期,秦占天下三分有二,其他六國也不齊心,被各個擊破。

諸葛亮缺糧其實是糧食很難運到前線,不是真正意義的沒糧食。從漢中到關中山路難走,運糧更艱難,也難保半路給曹魏劫了去,這也是諸葛亮北伐出祁山這條相對平坦的路。
而秦國本來就在關中,漢中到關中運糧路相對安全,可以做到有多少運多少。自然就不存在缺糧了。
